黃沖
摘 要: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品,對詩歌進行學習和把握有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誦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詩歌學習及教育方法,在學習詩歌時應用誦讀的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詩歌。詩歌是小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必須重視對學生詩歌誦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詩歌誦讀;能力培養;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05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31
詩歌是我國文化寶庫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財富,詩歌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自古以來,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詩歌誦讀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上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夫子所創辦的私塾,那時候就已經有詩歌誦讀教育了。在當代教育中,詩歌誦讀教育也仍然不可忽視。
一、小學中高年級經典詩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的側重點出現偏差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詩歌教學,以應對考試為目的,教師以考試中的出題形式為參照,對學生進行經典詩歌的教育。在經典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對詩歌逐字逐句進行闡釋和翻譯,將詩歌的背景以及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等,強制性地灌入學生腦中,這樣的詩歌教學形式,使學生被動學習,同時,也使學生喪失了感性認知的能力,不能對詩歌的內涵進行深入的鑒賞,學生只會對詩歌內容進行死板的記憶和背誦。詩歌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但這樣的詩歌教學現狀顯然違背了這一教學初衷和目標。
(二)不能準確理解誦讀的含義
在當今的誦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能準確理解誦讀的含義,認為誦讀只是單純地閱讀,甚至有人認為誦讀是一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是老古板,是應該被剔除被取代的,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這一切的誤解都是由于對誦讀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誦讀并不是機械地重復閱讀,誦讀要求學生掌握好詩歌中的聲韻及音調的起承轉合,了解詩歌中蘊含的韻律,聲情并茂地對詩歌進行誦讀,在誦讀中,要邊讀邊對詩歌的內容進行理解,爭取在誦讀的同時對詩歌的內容做到基本把握。
(三)學生詩歌閱讀缺乏興趣
詩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體方式,換句話來說,經典詩歌對當代學生來說,時間跨度較大,學生對詩歌了解不夠,而且,經典詩歌與現代的白話文不同,經典詩歌中的用字用詞非常精練,一句話常常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相對較為困難,因此,導致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缺乏興趣,誦讀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四)學生對詩歌的知識儲備不夠
詩歌興起較早,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詩歌體系,詩歌體系中的內容非常龐雜,詩歌中融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經典詩歌中的遣詞造句是極其講究的,精細到每一個詞,都有著自己的含義和用處,因此,想要對詩歌進行深刻解讀,需要掌握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儲備,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了解是比較少的,而且學校也沒有對這些知識進行專門的課程教學,學生對詩歌創作背景不了解,不具備詩歌中的語言環境,而且對詩歌中的用詞不理解,這些問題都成為詩歌誦讀的阻礙,使得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無法對詩歌進行深入的解讀。
二、如何培養小學中高年級經典詩歌閱讀能力
(一)及時對學生誦讀給予方法上的引導
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一定要及時對學生給予方法上的指引,首先,教師要教學生把握詩歌節奏和韻律的方法,絕大多數的詩歌都是押韻的,學生在閱讀時,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在誦讀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詩歌的節奏進行劃分和標記,掌握好詩歌誦讀的韻律和節奏,是做好誦讀的第一步。接著,在充分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之后,就要對詩歌的情感進行分析,詩歌表達什么情感,就要用什么樣的情緒去閱讀,詩歌中表達了激昂的情感,學生在誦讀時就要帶著非常振奮的情緒,詩歌表達悲傷情感,學生就要帶著相對低沉的情緒去誦讀,必要時,還可以加入合理的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以此來更好地誦讀詩歌。
(二)明確教學目的
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教學的目的,詩歌的目的并不是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詩歌的學習是為了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能主動學習詩歌,使學生愛上詩歌,做中華文化傳播的小使者。
(三)設置相關課程,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詩歌主要依賴于語文課,語文課是學生進行詩歌學習的最主要形式,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語文課上對詩歌知識的學習只是九牛一毛,想要使學生在詩歌方面的學習取得進步,就要努力去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使學生掌握更多與詩歌有關的知識,學校應當設置相關的國學課程,教授學生更多的詩歌文化知識。
三、培養小學中高年級經典詩歌誦讀能力的意義
(一)有利于對詩歌的記憶
誦讀是一種非常科學的詩歌學習方法,在進行誦讀時,學生能夠對詩歌的韻律和節奏進行把握,在誦讀的同時還能對詩歌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對詩歌進行深刻剖析后再誦讀,能夠深化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這對詩歌的記憶是非常有利的,而且這種記憶不同于死記硬背,是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和對詩歌的誦讀達到了記憶的效果,這樣不僅記憶得快,而且能記憶得更加牢固。
(二)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
誦讀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把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受詩歌節奏的變化,感受詩歌韻律所帶來的美感,這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是十分有利的。語感的形成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在除詩歌以外的文學作品閱讀中,語感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
(三)有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
詩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輝煌而燦爛的一筆,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當代人的繼承和傳播,培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經典詩歌誦讀能力,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對詩歌進行理解,擁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正所謂教育要從孩子抓起,誦讀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以及鑒賞能力,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欣賞詩歌,使學生愛上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馮鳳雅.詩中有境——走進經典誦讀的意境美[J].飛(素質教育版),2014(2):55-56.
[2] 魯麗娟.試談小學古詩詞的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