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峰



摘要:為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機械人才,本文以“設計、制造、裝調”為三大專業核心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目標,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探索實施“二平臺、三核心、四通道”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培養模式層次結構模型,深入探討培養模式、核心目標、實施成效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驗證“二平臺、三核心、四通道”人才培養模式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機械制造與自動化;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崗位能力;層次分析法(AHP)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7-0042-06
機械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面對當前產業升級改造需求,企業生產一線極缺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作為制造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專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以下簡稱機制專業),如何培養行業需求的人才就成了重要課題。而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是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實質是創新型高技能人才[1]。高職機制專業則擔負著培養機械類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創新機制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教學模式是解決這個課題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高專院校內涵建設的重點方向。本文在結合已有經驗基礎上,以解決當前高職機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以“設計、制造、裝調”為三大專業核心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出機制專業“二平臺、三核心、四通道”人才培養模式,并且在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實施,取得良好效果。
一、高職機制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定位模糊、脫離企業實際,創新能力培養明顯滯后產業升級需求
工信部《中國制造2025》綱領文件提出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制造業科技創新是發展必經之路,高素質技能創新人才是關鍵。作為技能人才培養主體的高職院校,一直以來將培養企業需求人才作為首要目標。而另一方面,高職機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受到本科機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雖然強調工學結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是四年制本科的翻版,甚至被稱為本科的“壓縮餅干”。實踐教學往往脫離企業實際,僅僅是對理論教學的簡要驗證和補充。在知識本位教育中,創新能力培養處于被忽視的位置,明顯不符合當前制造業創新升級改造的需求[2]。
(二)課程體系學科化,難以匹配職業崗位能力
高職機制專業以“設計、制造、裝調”為三大專業核心職業崗位能力為培養目標,然而現有課程體系學科化,以理論教學和零散的實踐教學為主,理論課程體系相對完整,學生實踐能力缺乏系統性訓練,尚未形成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3]。畢業生無法快速適應企業崗位工作,高職機制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脫節。
(三)知識技能傳授渠道單一,教學組織呈現固化
課程體系學科化,帶來教學組織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行“滿堂灌”教學方法,知識技能傳授渠道單一[4]。多數教學實踐過程以教師為中心,缺乏師生之間聯動機制,教師了解教學效果片面,學生無法參與教師的企業項目課題。
二、高職機制專業“二平臺、三核心、四通道”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針對傳統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整合現有教學資源,搭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交叉融合的兩大培養平臺,開發由“設計、制造、裝調”三大專業核心能力構成的機制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開辟課外技能創新、學科(技能)競賽、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教師科研項目四大培養通道,著力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技術技能創新能力,探索高職機制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規律,積累高職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經驗。
(一)搭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交叉互融的兩大培養平臺
改革高職機制專業舊有的本科壓縮式學科課程體系,構建培養從事機電產品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技術改造、檢測維護、經營銷售和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課程體系。構建第一課堂(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大類平臺課程模塊、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課程體系,開設第二課堂(課外實踐、科技創新等)對第一課堂進行補充,尤其是對第一課堂中的實踐訓練體系,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第一課堂中公共基礎課程和大類平臺課程模塊的目標是使學生學到扎實、符合培養規格要求的科學知識,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專業主干課程模塊的目標是保證學生能掌握學科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確保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專業拓展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我管理和選擇學習的能力。而第二課堂(課外實踐、科技創新等)模塊則主要是以創新和素質拓展為基礎,通過學科(技能)競賽和第二課堂興趣小組實踐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交叉互融的課程體系框圖如圖1所示。
(二)開發由“設計、制造、裝調”三大專業核心能力構成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第一課堂學習平臺中置入創新能力培養的訴求,開設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如“機械創新設計實訓”“機械設備裝調與控制技術綜合應用實訓”等課程,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機電產品創新設計與改造的能力。同時,根據專業崗位群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結果,依據國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4],確立“設計、制造、裝調”為機制專業的三大核心能力,通過設置仿真、設計、制造、裝調、技術改造、頂崗實習等六個層次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創新人才培養課程,來實現該專業第一課堂平臺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提高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