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炳蘭
【摘 要】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活力不夠,致使教學呈停滯狀態。采用情境教學,保持教學動態演進,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優良習慣。以此讓初中語文教學場中的老師、學生和語文教學資源相互轉化、生生不息。
【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境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06
教學就是師生與教學資源的交互場所,推動構建教學情境,能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促發老師、學生以及語文教學資源的三方效能。教學情境,充分彰顯語文教學的特性,符合初中生學習、心理的特征,將為初中語文教改提供新思路。因此,情境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以“情”為基,借“情”蓄勢
初中語文情境教學,首先就得“生情造境”?!霸炀场币取吧椤保吧椤笔腔A,是第一步。初中語文的學習,不單單是智性學習。學習語言文字等基礎知識,是一項智力學習活動。但是語文教學另一重要目的,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情感認知。初中語文教學也是陶冶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因此塑造學生健全的情感認知是必要的。而學生情感的刺激、激發以及調動,又會反作用于初中語文教學,對教學活動的開展起推動作用。針對初中語文教學,擬將以激發情感、促發情智、加深情態三步走為教學積蓄“情勢”。
(一)激發情感
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開始進行情感體驗,是第一步。情緒、情感體驗分為兩種,一種是健康、積極,具有推動作用的正向情緒和情感體驗;另一種是消極、負面的,起阻礙作用的負面情緒和情感體驗。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當然是需要喚醒學生積極健康的正向情緒。激發學生正向的情緒和情感,也能快速調整學生學習狀態的捷徑。激發學生的情緒情感,就是在引導學生轉向注意力,由松懈、松散的狀態盡快調整至集中、專注的狀態。關于激發學生正向情感情緒的策略很多,觀摩不少初中語文名師課例不難發現,老師多以互動性的游戲、猜謎語、談感想等方式拉近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也注重學生思維的激發和調動。只要學生正向情緒釋放得好,那么教學便能容易地步入正軌。
(二)促發情智
第一步是專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學生情感體驗的迸發較為隨意,呈無序狀進行,因此要以思維的理性來沖和,實現情與理的協調,促進教學的深入發展。當教學步入正軌之后,要根據教學需要靈活調整學生的情感狀態。當學生的情緒過于膨脹時,老師就應該及時疏導,保證教學進程的順利推進。學生的情緒體驗過旺,容易無視教學狀態,反而導致其注意力偏離學習中心。所以,老師要及時引導,或用提問的手段引導學生關注點的調整,或者以提示的方式提醒學生進行自我調整。情感過盛,會壓制學生智性思維的運轉,降低其活躍度。如果隨著教學的持續,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較為低迷,那么,老師也要靈活創設刺激點,再次刺激學生的情緒。
(三)鞏固情態
在教學活動的后期階段,也就是課堂教學最后十分鐘里,老師更要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的狀態。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由于學生精力的消耗,往往會出現疲勞、松懈的情況。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情緒狀態應該呈上下波動的趨勢,有起有伏。學生無法長時間讓情緒保持高度活躍的狀態,如果學生能一直保持高昂的情緒,那也就成變相的“低迷”情態。但是在課堂結束階段,需要總結本堂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回顧。所以,需要讓學生再次活躍情態,以此深入理解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達成學習目標。
二、因“情”造“境”,“情境”合一
初中語文教學對于學生情感體驗的激發、增強以及調控,具體于教學活動的各個階段。按需進行調試,實現學生情感體驗不同程度的發揮。在蓄“情”之后,就是造“境”。造“境”,即是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助力,或聯系已有的知識體系;或為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便于學生的學習;或實現語文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推動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一)借助背景資料,為教學推波助瀾
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時,借助有關的背景資料,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例如,生字詞的注音和釋義,有助于學生快速讀懂課文內容,為學生掌握課文體裁、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奠定基礎;而關于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介紹,又可以深化學生對思想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一些課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憑借自身的生活體驗無法完全領會,所以借助必要的背景資料,勢必會加強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推進學生的思考和參悟,從而領略到歷史長河中所積淀的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經典之作。語文背景資料多種多樣,而呈現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因此教師應該選擇,適宜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予以展示。如今語文教學資源極為豐富,而且形式各具特點。老師可靈活選擇呈現的方式,或用精美的圖片、或用優美的文字、亦或是影視資源等等。
(二)拓展延伸,把教學帶入生活
初中語文教學只不過是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有益的平臺,讓學生在其中實現語文體系的自我構建,將知識組合成為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初中語文教材所呈現的語文世界畢竟還是冰山一角,因此,還需要老師拓展延伸一些教學之外的學習資源,以此補充和豐富初中語文教學。社會生活是大語文天地,初中語文的補充與拓展需要向生活語文各個方面去發散。讓學生在感受、學習中,能夠具備多重的眼光、視角,以此感受語文的多元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情”與“境”的結合統一,是新課改所提出的三維目標的具體展現。初中語文的學習,需要學生情感的牽引,同時也需要學生智力的運作,二者缺一不可。缺乏情感體驗的語文學習只會讓學生成為能識別文字、會說話、閱讀的機器,而沒有智性思維的語文學習,將會造成學生情感毫無目的泛濫和膨脹。初中語文課堂需要情境教學,來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這樣也才能彰顯出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價值。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是由學生、老師以及教學資源三者構成的活動,并于無形中成為特定教學的環境。情境教學適用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老師、學生和教學資源依附于初中語文教學“場”,進行三邊交互的教學活動,以此融合三者的勢力,實現教學功能的發揮。初中語文教學要蓄“情”和造“境”,形成“情境”場,以此為學生的語文學習鋪路。初中語文實現情境教學,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和權力,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以加強,思維品質得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