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霞
【內容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高中語文中的許多文學作品都透露出濃厚的人文底蘊,深厚的民族氣息。然而,要想真正學好傳統文化,僅僅依靠學習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在學好基本的課本知識以外,去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性閱讀,從而真正了解、掌握傳統文化并且真正將傳統文化化為己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髓。高中語文教學,肩負著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因此,將傳統文化滲透語文課堂,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了解,是教育工作者當前的重要任務。通過多種途徑去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一、內外結合,推介文本
所謂延伸性閱讀,是指在學習教材文學作品之后進行的同系列文學作品的研讀。其目的是加強理解教材中的文本內容,更有助于理解文本背景,能夠更深刻的了解文本內涵,了解文本中所傳達出的傳統文化,傳統精神。在這一系列的文學作品解讀之后,學生能夠對某一具體傳統精神有大致了解,并且深刻領悟,牢記于心。
例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燭之武退秦師》一課中,學生可以通過課文中最后一段話:“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了解到古人對于“仁義”的看法,對于有關“仁義”之事的處理態度。通過晉文公這一形象,學生可以了解到古人對于恩德,仁義等美德的重視程度,感受到真正的君子之風。因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仁義”“恩德”的著作,比如有關仁義的《論語》、《孝經》。此外,晉文公的話還提及到了“武德”一詞,因此還可以閱讀與武德有關的《孫子兵法》等著作,去延伸課堂所學,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種內外結合,雙管齊下的做法,不僅能夠使學生深刻了解課本所學,同時能夠多了解一些相關的經典著作,這對于他們擴大閱讀范圍,開拓眼界都十分有利。
二、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常言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管中窺豹”的現象,有時候也會因為自身的理解而干擾學生的想法,從而泯滅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有時候,強硬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厭學,從而會認為傳統文化是枯燥無味,毫無美感的東西。因此,教師可以制定計劃,讓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勸學》一文,講述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通俗易懂的實例來循循善誘,勸誡年輕人要不斷學習,并且要有學習的恒心。因此老師可以制定計劃,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去感受古人對于學習的態度。“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一步一步積累,怎么能到達千里之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把小的河流匯集起來,怎么形成浩瀚大海?通過學習課文,能夠讓學生理解學習非一日之功,要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和毅力。因此,可以適當讓學生適當延伸閱讀,去讀一讀《金縷衣》、《菜根譚》等著作,將課堂知識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
通過制定計劃,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能夠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打開想象力,也更能夠讓他們在自由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深刻學習傳統文化,領悟其中的精髓。
三、組織活動,交流品析
“學而不思則罔”,光學習不思考就會退步,因此學習經典,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中華文化精髓,不僅僅是學習課本知識就可以的,教師應該適當組織一些課堂活動,給學生自由交流品析文學作品的時間。在這種互相交流賞析過程中,學生們可以互相交流意見,從別的同學那里獲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從而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滕王閣序》,這一篇課文結構上對仗整齊,用詞優美恰當,拿來給學生自由品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等等,這些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名句,其中都包含許多典故,這篇文章拿來給學生品析,簡直再好不過了。這篇文章運用大量的典故,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押韻,同時增添了許多文學色彩。因此可以給學生們推薦一些運用典故比較多的文章,比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赤壁賦》等等,讓學生自由賞析,去了解那些有意思的典故,提高自己的課外閱讀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同時,在典故的吸引下,學習到更多的傳統文化,更多的古人智慧。
在學生自主交流品析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從別人那里得到自己前所未聞的知識,或者是解決自己不曾解開的疑惑。在這種信息和經驗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肯定會大幅提升,而且效率也會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這種做法提高了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使他們更深入地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有所感悟。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學好傳統文化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通過延伸課外閱讀,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多,更廣泛,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老師能夠采用更多靈活多變的方法,讓傳統文化滲入課堂,傳承發揚。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四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