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凱鵬
【摘 要】結合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筆者認為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讓教師達到“教為不教”的目的,語文老師應在語文新課標的引領與要求下,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放手給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使其對學過的知識,能夠在用時重現,進行再認識,最后變成自己的技能,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方式轉變 學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3
語文新課標強調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性,突出了教學活動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新課程、改革教材及評價與考試制度等一系列舉措,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廣大語文教師應積極投身新課改,不斷在語文教學中實踐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那么,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要轉變學生他律的被動學習現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應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要牢固樹立“課堂是屬于學生的”這一教育理念,把學習的時間真正還給學生。
(二)要轉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現狀,培養合作交流能力
我們認為,新課程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
(三)要轉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狀,培養探究實踐能力
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形成學生能力的最廣闊的空間。綜觀國外教育,都十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達成。而要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關鍵是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判斷、合理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的態度,使學生明確自己應有的姿態和生活學習方式。
無論是在蒲江中學實驗學校,還是在天全縣中、樂中的學習中,我都看到了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課堂學習氛圍濃,個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讓我徹底的認識到語文學習必須要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才能真正的實現新課改。
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
寫作基于閱讀,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運用能力是否提高,也制約著學生的欣賞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先吃透教材,把握住重點、難點及關鍵所在。為使學生達到“入境、生情、悟道”的目的,應先預設好教學程序,引導學生斟字酌句,讓其仿佛誦讀,細心揣摩,真正從文章中探“勝”尋“幽”。然后知曉文章中心的展開,結構的安排,思路的發展,感情的表達,語言的運用,以及文中哪些話使主要的,哪些話使點綴的,哪些話要理解其言下之意,弦外之音等等。這樣才能使學生去想作者作文時之所想,在感情上產生共鳴,使之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激發情思,以至達到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領悟,使其既掌握了知識,增強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審美情趣和建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如《藤野先生》一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為敘事線索,以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情感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理解文章脈絡結構,把握敘事順序。然后再進一步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再次揣摩語言特色,理解作者感情色彩,把握幾個片段,理解作者為文目的,進而挖掘出作者當時充滿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學習是手段,運用才是目的。因此語文教學在指導學生閱讀提高欣賞能力的同時,還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激勵他們大膽地質疑,敢于帶著“自我”設身處地去想,這篇文章要是我來寫,會寫成什么樣子?讓學生反復咀嚼,找出問題,然后正面引導,使之悟出文章要怎樣寫。在此基礎上通過組織學生反復誦讀,或復述和講故事等形式,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技能,就會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局面。當然老師對各項活動的開展必須要有明確的要求。如誦讀時,則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明停頓,注意語速快慢,注意音調高低,讀得流暢而有感情。寫作教學方面,教師要狠抓書面語言的運用和書寫整潔等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讀則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動書”,做好相應的做符號、做摘要,勾重點等工作。寫則要求學生明確寫作要求,貫徹循序漸進的寫作原則,真正達到寫有所獲的目的。
四、走出課堂,感知社會,培養綜合能力
語文學習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光靠課堂和書本,想把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是遠遠不夠的。盡管課本選錄的文章均是佳作,但總是有其氣時代生活的局限性,跟學生實際生活是有些距離的。要縮短這個距離,就必須拓寬學生學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新教材中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編排有所體現,但基于此還有不足存在。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課本中學得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生活中去,并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可自主地“向大自然求教,拜生活為師”,形成自我發展,其間必須培養學生自覺學習,嚴于律己的良好習慣,鼓勵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感受生活,促使自己能力的提高,間接獲得知識。同時,要向學生講明社會生活知識無窮的道理,體會古人“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真諦。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必須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抓住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這個根本,也就會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達到老師們所孜孜以求的“教為不教”的教學境界,真正做好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