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東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策略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結合當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開展現狀,以高中生物教學為基礎,研究合作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開展中的應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高中生物;教學質量;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1-0098-01
新課程改革提出要轉變過往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單一死板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積極實施推廣的一種學習方式,是目前主流教學理論及策略之一。合作學習可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學生能夠自主投入學習中,提升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開展高中生物課堂教育教學時,應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根據相關教學內容以及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態從而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交流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
一、構建生物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在具體實際教學開展中取得理想預期成效的基礎,在于具備一定的合作學習技能。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實際狀態開展具體訓練,使學生學會聆聽他人并且認真思考探究,并注重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科學合理地轉換自己的教學理念。例如,教師在開展進行“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相關知識內容教學時,應當合理運用小組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更為高效地對實驗過程及操作步驟進行合理的規劃假設,進行合理的組內成員分工,從而有條不紊地開展小組活動。這樣,能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探究學習知識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二、合理劃分生物實驗小組
合作學習的運用開展,離不開教師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劃分,使各小組之間的學習能力合理均衡,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教師還可利用互助式學習教學,讓學生在一起學習和探討。通過集體智慧的充分發揮、互助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還可以從同伴身上獲取知識,使學習效果達到最佳化。在進行小組學習探究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中,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受到思維能力的提升和培養。例如,教師在教學“脂肪、蛋白質及還原糖鑒定”這一章節實驗教學內容時,應當根據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了解,合理進行小組分配,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探究學習,強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歸納總結等學習技巧,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具體實驗開展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合理科學引導學生,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熟練掌握學習檢測鑒定脂肪、蛋白質及還原糖的方法與原理。
三、科學合理分配小組任務
在合作學習時,有時候會出現“能者多勞”的現象,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擔負大部分任務,而其余組員則無所事事,這樣很容易加劇生生之間的兩極分化。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當為組員分配學習任務,保證將學習任務落實到每一位小組成員身上。教師應當提升學生之間相互監督的實效性,輪流讓每一位學生擔任記錄和監督小組實際情況的職務,從而避免部分學生怠于學習的現象發生,保證課堂教學開展的順利有效進行。例如,教師在進行“核酸和脫氧核酸”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應當針對該部分知識的重難點——核酸結構進行講解分析。教師可以運用6種不同顏色的卡片,引導學生根據之前相關知識的學習進行小組探究學習,研究分析DNA模型的構造,堅決貫徹和落實提升強化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教學目標。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針對DNA結構及其生命體應用提出見解,從而針對小組成員提出的相關問題展開小組探究思考,最終進行各小組的合作探究思考成果的展示比較。對于表現最為突出的小組,教師要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這樣開展進行課堂教學,可在有效提升學生自信心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積極擺脫過去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摒棄傳統灌輸填鴨式教學的開展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提升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改善教育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知識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韶卿.高中生物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5).
[2]趙卓,湯婷婷.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6(30).
[3]李錦.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03).
[4]唐為萍,陳樹思,陳佳潤.高中生物教學合作學習現狀及實效性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