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琴琴
摘 要:音樂是一門藝術,有它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段,是構成人類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小班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炫”起來,教師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對音樂活動產生興趣,能有節奏、有創意地表現音樂,參與音樂活動。
關鍵詞:音樂活動;音樂教育;音樂表現力;興趣;節奏;創意;表現音樂
《指南》中指出:3~4歲幼兒經常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動作、表情和聲調。而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幼稚園應該是有音樂的環境,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技能。需引導幼兒在藝術的環境中,有興趣地與環境發生互動,充分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表現的能力?!蹦敲匆绾闻囵B小班幼兒音樂的表現力呢?我覺得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幼兒對音樂活動產生興趣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興趣是人積極探求某種事物的意識和行為傾向,是產生主動學習行為的內動源。因此,教師要有目的的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的教材,在游戲中教師要選擇適宜的教材對幼兒進行引導。
1.選擇適合小班幼兒并感興趣的音樂
小班幼兒剛入幼兒園時,情緒極不穩定,開始哭鬧。教師要選擇生動有趣的歌曲以轉移他們的情感注意,如《頭發肩膀膝蓋腳》《合攏放開》等歌曲,并在引導幼兒學唱的過程中,創編一些有趣的內容、動作、獨白和接近幼兒生活的故事,激發他們的學習欲。
2.引導幼兒通過想象“動”起來
韻律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在韻律活動教材選編中,音樂、動作和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要把握適度性。小班選擇一般中國風格,幼兒熟悉的,輕松、愉快、刺激性較柔以及重復性較強的音樂。如音樂《狼來了》,讓幼兒充分欣賞音樂,在音樂的伴奏下慢慢進入角色,根據音樂旋律的變化用動作、表情和各種體態來表現音樂內容。我班中性格內向的毛敬鵬也興致勃勃地和大家一起做動作。音樂停止時,他的眼睛里充滿著欣喜的神色,小臉通紅,洋溢著開心、興奮的氣息。所以,在一個自由而寬松的氛圍中,孩子們是能夠發揮其天真活潑而具有想象力、表現力的特性的。
二、引導幼兒利用單獨的表演機會確立自信心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眾,孩子們的喜好也各不相同。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而不敢表現。我們教師應該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
三、引導幼兒用動作有創意地表現音樂
1.用動作來表現音樂
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就是引導幼兒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其動作由幼兒根據音樂自己表演,教師在活動前加以引導啟發,活動后選出榜樣進行小結,引導幼兒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動作,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認識。
2.用表情來表現音樂
教師引導幼兒傾聽樂曲,理解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幼兒用自然相應的表情,表現音樂。在《小鳥和魔法師》音樂游戲中,幼兒能用開心的表情表現小鳥游戲時的快樂,用緊張的表情表現看見魔法師時的惶恐,用活潑可愛的表現表現魔法師的機靈。
3.用角色來表現音樂
音樂游戲可以說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音樂活動,它不僅有優美的旋律,還有一定的情節,它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具有趣味性。在小班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幼兒根據樂曲中音樂旋律、高低、快慢的變化,區分不同的音樂角色,并創編不同的動作,進行創意表演。例如開展音樂活動《小小雞》,我會戴上雞媽媽的頭飾,讓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這樣使整個活動不顯生硬、呆板,使孩子的興趣能延續下去。
四、引導幼兒主動參與音樂活動
德國音樂家奧爾夫指出:“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音樂的獨特的教育效果,它在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手段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在學習歌曲《走路》時,我引導幼兒根據歌詞,自己創編動作,唱小鴨走路時,他們會模仿著小鴨搖搖擺擺走路,基本上能把小動物的樣子和形象、通過自己的經驗去表現出來。另外在音樂表演區,我提供幼兒喜愛的音樂、道具,供幼兒與同伴一起表演,促進幼兒音樂技能和能力的提高。
五、引導幼兒有節奏地表現音樂
“節奏”在音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奧爾夫音樂教育中指出“節奏就是音樂的感覺”,而“節奏”也正是最容易引起幼兒興趣和感受的音樂要素。因此,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利用一切條件對幼兒進行節奏感的培養
1.單純的節奏培養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節奏,只要教師善于觀察與思考,就會捕捉到很多的聲音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即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節奏,如:“嘀——嘀嘀——”的喇叭聲、“咚咚、咚咚”的敲門聲、“嘀嗒、嘀嗒”的滴水聲等。每當幼兒發現一種新的節奏,會很自豪的說:“這是我聽出來的?!庇變旱呐d趣非常高,他們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見聲音,同時用節奏表現,久而久之幼兒的節奏感加強了,同時又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
語言對話,即抓住每一個語言交流環節,引導幼兒感知節奏,如晨間點名時,如教師說:“劉浩宇,你好!”幼兒回答:“孫老師,你好!”通過這樣有節奏的語言對話練習,發展幼兒的聽力與模仿力。
2.音樂節奏的培養
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除了聽一些有節奏的聲音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幼兒學會隨著音樂合拍做動作。我會選擇一些節奏明顯,速度有快有慢的樂曲,引導幼兒傾聽,并用不同的動作,不同的速度及不同的感覺,表現音樂的節奏。
幼兒吃完點心,我會選幾首學過的歌曲的節奏,用鈴鼓打出節奏來,讓幼兒來猜猜老師打的是哪首歌的節奏。我班的張涯居然能聽出歌曲的節奏,我想能做到這樣他肯定是對音樂節奏敏感,真正掌握了這首歌的節奏了。
總之,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興趣、愛好,把音樂與生活、玩耍融為一體,運用多種形式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培養音樂表現力。
參考文獻:
[1]《指南》.2012(09).
[2]《音樂心理學》.2004(02).
[3]《小班幼兒音樂表現力的培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