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興玲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作為英語教師,更應該與時俱進,改變原始的、落后的教學方式,尋找并探索符合時代進程的教學模式,積極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為以后的英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更應該注重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畢竟學英語最終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為了能與外國友人進行日常的交流,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應急能力。更應該繼續尋找相對輕松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減輕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手段;優化策略
一、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英語課堂上平淡無奇、呆板乏味的教學方法只會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能使學生帶著輕松的心情,在有趣的語言環境中積極地發揮自我,盡情地、自然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英語的效率。上課前幾分鐘的熱身時間,有時可以美妙的英語歌曲作前奏,有時安排學生上臺講趣事、講英語小故事來迎接新課的開始,讓學生陶醉在音樂聲中,傾聽同學的軼聞趣事,體味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活躍了課堂氣氛,猶如置身于一個英語樂園。課上,教師親切、熱情的態度,耐心、細致的點撥,使學生對老師及其所教的英語頗有好感。和諧是輕松、愉快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基礎。溫和的語氣、可親的面容、鼓勵的話語,甚至一次微笑、一個手勢,都能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愛護、尊重、理解和期待。這樣,學生就會 “親其師,信其道”,大大增加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英語的學習效率會有很大提高,也會有很好的記憶效果。
二、創設創新的環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新的英語教學觀念要創設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消除課堂上的緊張氣氛。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錯誤的意見和想法,避免扼殺他們的創新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增加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的活動量,營造一個活躍愉快的教學環境。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充分展示他們這一年齡段所具有的好動性和表現欲,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并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型的特點和教學的內容布置桌椅、教具等。教師不拘泥于教學的某種形式,他們強調個性表現,采取何種形式,要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喜好及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定。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氛圍,了解更多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知識。創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應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利用各種條件把學生帶入情境,引導他們在情境中產生疑問、設想和創新意識,開發智力潛能。
三、創建特色的課堂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英語課堂上教師教學語言要豐富有趣,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應盡量使用英語進行教學,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學生未達到一定水平,盲目追求全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就會適得其反,教師雖講得熱烈,但學生聽不懂,如墜十里霧中。如果我們英漢結合,偶爾穿插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笑話、幽默、游戲等,課堂就會生動有趣,學生就會樂學。因此,課堂語言要適當使用母語,英漢交叉教學。一定要切合實際,循序漸進,讓學生能接受,又有所提高,要講求實效。英語教師首先必須充分吃透教材,熟悉《新課程標準》,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整合教材。整合教材包括對教科書上的內容先后順序的適當調整,教材內容進行部分取舍與補充,把握好難點和重點,并設法逐一擊破。對教材的整合處理還必須適合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通過對教材的整合,內容多,上不完的問題就得到了有效解決。最后,教材必須要與生活接軌,教學活動要從當地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模式,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法百花齊放的情況下,有的教師以“不變應萬變”,死守“講、讀、譯、背”的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有的則一味追求新教法,又沒吃透,使得一堂課成了花架子,空架子,中看不中用。一種優秀的教學法是針對一定的教學實際探索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一定完全適合自身的實際,如翻譯法、交際法、情景教學法以及任務型教學法等等,它們都各有所側重,各有所長。因此,對于各種教法,我們要采用“拿來主義”,取長補短,融合使用。
四、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是知識的源泉。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賴于想象力的發展,想象應建立在對事物必然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重視結論的傳授,而應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開展聯想活動,獲得廣闊的想象空間。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講故事、情景對話、小品表演、即興發表見解等,都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質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們發表意見的權力,允許有不同的見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熱情。教師在進行設疑時,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展現教材內部之間的矛盾,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以及學習中已知和未知之間的矛盾,從而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幫助和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適當給以暗示,啟發學生思考。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主要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創新和努力實踐為目標;以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流程為基本內容;以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課型以開放式為組織形式。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分析歸納和處理信息等實踐活動來學會學習,學會合作,了解社會,關心現實,關注人類發展,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態度和研究意識,提高實踐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問題。學生在深入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所以,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英語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精心設計并優化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英語課教學才能煥發活力,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杜麗霞,《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幾點嘗試》,《學周刊》,2011年19期
[2]王付群,《初中英語教學如何優化課堂效率》,《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