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寧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精神文明的建設也越來越被重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群眾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外界人民群眾以及政府機關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從農村群眾文化的內涵以及當前我國人民群眾文化的現狀出發(fā),結合對我國農村群眾化回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論述,進一步總結概括出推進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回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重要性
目前,我國正處于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生活的轉軌期,在這一新時期的要求下,作為精神富民工程中基礎工程的農村文化建設,在維系國家安定、民族團結以及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尋求一個即可以強化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又可以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同時又可以實現我國富國強民政策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的富國強民政策,也成為當前社會的首要任務。
一、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回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農村群眾文化回歸的重要性淺談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來自群眾的文化,也可以理解為“為群眾的文化,群眾自己的文化。”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為群眾的文化”其主導者是政府,其傳播者就是群眾文化的輔導老師。“群眾自己的文化”就更加不難理解,那就是群眾中的自發(fā)的文化現象。這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離開了哪方面,我們的文化建設都無從談起。那怎樣才達到兩者的統一,讓文化下接地氣上有人氣、讓我們民族的文化真正的起到引領人、感染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呢?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體會。
2、群眾文化的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在群眾文化領域,雖然經過了多次的醞釀和嘗試,但是依然延續(xù)著政府主導,群眾被動接受的傳統模式。具體地說就是:由政府出資、出力把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送到廣大人民群眾中間,這包括我們的文藝團體把編排好的戲劇、歌舞等形式眾多的演出以政府送文化的方式,呈現到我們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再者就是我們從事群眾文化傳播的單位,如:文化館為基層提供免費的藝術輔導、圖書館把圖書和講座免費送到校園鄉(xiāng)村等方式。每年還仍然堅持送戲下鄉(xiāng)五百余場,然后,再由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這聽起來是一件天大的惠民好事,但仔細分析,這種由“政府主動送,群眾被動接”的模式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制約了群眾文化活動的自覺性。加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養(yǎng)成了我們有些群眾文化的輔導者傳播者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慵懶習慣,總滿足于做幾件大事,搞幾次大活動,造造聲勢就偃旗息鼓,這不但是對群眾的不負責任,更是對文化的褻瀆。我們只有徹底改變專業(yè)人員的“閉門造車”和一味地組織安排“政府購買服務”的計劃模式,才能達到群眾所求所愿,進而轉化為讓文化的傳播轉變?yōu)樽尷习傩兆约喝?chuàng)作,去表現他們平常的現實生活,實現自身對文化的需求愿望。
二、發(fā)展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策略
1、注重通俗文化的發(fā)展
所謂通俗的文化,也就是指群眾通俗易懂、能夠盡快接受的一種文化。通俗易懂的文化是特別接近平常人的心態(tài)的,群眾之所以喜歡通俗易懂的文化,是因為通俗易懂的文化能夠讓人放松自己的情感,能夠直接的反映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在我國群眾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通俗文化的發(fā)展是受抑制的。新形勢下,發(fā)展群眾文化藝術就要注重通俗文化的發(fā)展,要改變以往群眾文化的舊的工作模式以及舊的體制。在以往的群眾文化工作中,工作的開展往往是圍繞各種類型的文藝比賽,然后一級一級的評定獎項,但是在群眾的眼中,這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所有這一類的比賽都是一個模式,并不能為群眾帶來任何意義上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氛圍,因此,發(fā)展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藝術就要改變以往的群眾文化工作模式與制度,這樣才能調動群眾的情緒,實現群眾文化的意義。其次,要想發(fā)展通俗文化,還要注重發(fā)展群眾中間的人才,通俗的文化藝術都是源于真實的生活的,真實的生活中,群眾是主人翁,培養(yǎng)群眾中間的文化藝術人才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條件,不斷地汲取外來文化藝術,將文化所需的設備,諸如音響設備、器樂設備等,都要準備齊全,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群眾中間的文化藝術人才,發(fā)展通俗文化,進而發(fā)展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藝術。
2、拓展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空間
新形勢下,發(fā)展群眾文化藝術要拓展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空間。群眾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不能拘泥于一種方式或者一個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而是應該盡可能多的發(fā)展多形式化、多空間的發(fā)展模式。在目前流行的文化中,包括老年文化、校園文化、街頭文化、企業(yè)文化或者商業(yè)文化等等,其實都可以作為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空間,這些多樣性的文化發(fā)展形勢,對于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街頭文化中,街頭文化是現代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文化,是最接近通俗文化的一種文化。街頭文化是多種多樣的,那么群眾文化的發(fā)展也可以借鑒街頭文化的發(fā)展,讓這些文化逐漸地滲透到群眾中去。再如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滿足學生的精神生活的一種文化,學生從校園走進社會,將校園文化反饋給社會,這種高素質的文化逐漸地影響到社會文化中,進而影響社會中群眾文化。因此,新形勢下,發(fā)展群眾文化藝術就要不斷地拓展群眾文化這樣才能調動群眾的情緒,實現群眾文化的意義。其次,要想發(fā)展通俗文化,還要注重發(fā)展群眾中間的人才,通俗的文化藝術都是源于真實的生活的,真實的生活中,群眾是主人翁,培養(yǎng)群眾中間的文化藝術人才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條件,不斷地汲取外來文化藝術,將文化所需的設備,諸如音響設備、器樂設備等,都要準備齊全,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群眾中間的文化藝術人才,發(fā)展通俗文化,進而發(fā)展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藝術。
新形勢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一定的滿足,而在精神生活上越來越注重文化的發(fā)展,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要建立我國特色的群眾文化藝術,培養(yǎng)我國群眾的文化意識,進而改善我國城市文化的品位,這樣才能不斷地與國際文化接軌,達到群眾文化藝術改善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目的,緩解群眾的壓力,進而達到真正的全民娛樂的目的,提高我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水平。
參考文獻
[1]邵淑月,姚曉勇,郎爽,我國文化娛樂產品開發(fā)經驗與休閑體育項目開發(fā)的思考[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