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芝
摘要:對于如何才能“減負”不“減質”,實現“減負”與“增效”的有機統一,許多教師不約而同地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作業設計”。有效性數學作業把學生從過多過濫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作業以趣味訓練、體驗成功、探索創新、自主選擇為主,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教學
數學作業設計是教師備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數學作業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發展學生能力、開發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方法。通過作業教師能夠發現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教學,減少失誤,提高課堂效益。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
讓學生對作業感興趣,在設計作業中要體現趣味性,來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因此,在學習完“數的整除”這單元后,我利用這單元的知識設計一道讓學生猜猜老師的電話號碼是多少的作業,猜出后,拔個電話給老師。老師的電話號碼為7位數,從左至右每個數字依次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最小的合數,5的最大因數,一位數中最大的合數,既是偶數又是質數,最小的奇數,比所有自然數的公因數少1的數,這個電話號碼是( )。有趣的猜數作業使學生在“樂”中求知,學生根據這些條件,猜出號碼撥出去,接電話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師,學生就覺得十分有趣。這樣把作業寓于猜謎之中,有趣的猜謎活動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學習欲望,讓學生“吃”得津津有味。
二、設計生活性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新穎、有趣,如復習完“計量單位”知識后可布置如下的日記作業:
今天早上7( ),我從2( )長的床上起來,用了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臉,吃了大約200( )的早飯。我背起2( )重的書包,飛快地向400( )以外的學校跑去。路上碰見了體重55( )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去學校。放學后,我一回到家,馬上拿出1( )長的鋼筆和1( )厚的練習本做起了作業。晚上6( )動畫片開始了,看了大約半( )。吃完晚飯后,復習了一會功課,就上床睡覺了。這樣的練習將枯燥的在括號內填合適的單位名稱改為富有情境的“生活日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充滿情趣,學生的興趣也會更濃。
三、設計多樣性作業
從主線與重點知識突破,作業的設計要注意多樣性。單一形式的作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樣形式的作業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增強其無意注意和思考的集中性。我認為作業與練習,從題型上看,有選擇、填空、判斷、綜合練習等;從性質上看,有逆向練習、輻射練習、動態練習、操作練習;從結構上看,要根據一定的目的,設計適量的題組讓學生練習,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集成化。
四、設計分層次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參與學習,作業的設計應增加選擇性、層次感,把作業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1)基本題:即必做題,也都是最基礎的習題。
(2)自選題:一般是略有難度的提高題和發展題,也可能是操作實踐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去練習,帶有自主性和開放性。
可以設計“星級”型的作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模仿練習,變式練習,發展練習三類,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簡便計算后,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星級作業:
一星級:①4.8×85+4.8×15 ②0.25+1.25)×40
二星級:①3.6+99×3.6 ②0.9×101
三星級:①7.4×5.6+7.4×5.4-7.4
②8.4×7.2+0.84×28
(3)個性題:指針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特點所布置的不同作業,可以是根據學生的優勢來設置,也可以根據學生的不足來進行,如計算能力弱的學生要求每天做正確幾道計算題,應用題分析能力差的學生布置分析幾道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說清算理,對愛思考的學生嘗試完成尋找數學規律的習題等等,充分體現作業的層次性。
五、設計開放性作業
注重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開放性,能讓學生展開想象和創新的翅膀,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知識運用也更靈活,更有創意,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造才能。
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為此,作業設計時,要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的作業,使豐富多彩的生活通過開放性作業的形式表現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作熱情,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把學生從繁重的、枯燥的作業堆中解放出來。
六、設計合作性作業
開發自主性、合作性作業,它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為學生達到學習目的提供了問題情境和活動方式,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后,可以設計“包裝禮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禮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禮盒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可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師駐足觀賞、頻頻點頭之際,已有一股春風吹進了學生的心田。在這一作業中學生會根據各自的特長合理進行分工,這種分工,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分層,也是學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層作業。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布置數學作業,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創新。總之,作業設計應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引,面向全體學生,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數學生活化”。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作業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的創造熱情,放飛學生的潛能。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數學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