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李詠蘭
(1昆明師專附屬中學,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中華書局推出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具有傳承經典,讓經典走向大眾的積極意義。白云譯注的《史通》,準確把握和揭示《史通》的理論特色,題解扼要,注釋簡明,譯文暢達,是研讀《史通》的重要參考書,對于大眾研讀史學理論經典和傳播古代史學批評遺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史通》 譯注 特點
中華書局推出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是以權威版本為核校底本,約請業內專家進行編撰的。該叢書具有傳承經典,讓經典走向大眾的積極意義。《史通》也列入了該叢書。
《史通》為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所撰,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著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首次對初唐以前史學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總結和批評,為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發展樹立了一座豐碑?!妒吠ā啡珪捕恚瓰?2篇,今存49篇(《體統》、《紕繆》、《弛張》3篇亡佚,僅存篇目)。正文83000多字,原注9000多字,總計九萬余字,分為內、外篇?!皟绕敝饕v歷史編纂學,是《史通》的主要內容、主要貢獻。各篇之間聯系緊密,內部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外篇”主要講史官和史書的沿革,雜評過去史書的優劣得失。各篇之間無關聯,無系統,近似雜論。
白云譯注《史通》(上下),2014年7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是《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之一,具有突出的特點和積極的學術意義。
一、嚴格遵守叢書的統一規范和要求
白云譯注《史通》(上下)按照叢書的統一規范要求,內容包括:前言、題解、原文、注釋、譯文?!扒把浴苯榻B作者的生平、思想及成書經過,作品的內容、價值、體例,版本的選用情況及編寫說明?!邦}解”對《史通》內容分篇進行總括式介紹,說明題意,擇要概括各篇主要內容、思想價值等,并吸收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評論。“原文”以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煦華校點《史通通釋》為底本,直接吸收利用已有的??背晒?,原文中的異體字徑改為通用漢字,不出校記?!白⑨尅卑此鶕妆驹亩温浞侄芜M行注釋,追求準確簡明,不做煩瑣考證?!白g文”以現代漢語直譯,追求準確、貼切,努力做到信、達、雅。全書達60萬字。對于研讀《史通》、學習和研究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批評、中國歷史編纂學等,具有積極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
二、準確把握和揭示《史通》的理論特色
《史通》第一次對中國古代史學作了比較全面而詳盡的理論總結,不僅評論了初唐以前歷史著作的優劣得失,對史官建置、史書源流、史學性質、史書體裁、史學功能、修史態度、歷史文學等各方面都做了總結,而且提出了史家的任務和史學的發展方向,代表了先秦至唐代中國史學理論發展的最高峰。譯注者在該書的“前言”和“題解”中,充分揭示了《史通》的理論意義和史學批評價值,包括“辨其指歸,殫其體統”的撰寫《史通》目的論;“多譏往哲,喜述前非”的《史通》史學批評特點;“六家二體”的史書體裁體例論;“五志三科”的史書撰述內容論;“博采善擇”的歷史撰述方法論;“敘事為先,簡要為主”的史文表述論;“直書與曲筆”的史書撰述原則論;“史才三長”的史家修養論;“生人之急務,國家之要道”的史學功用論等,也揭示了劉知幾“求實錄”與“揚名教”的史學思想的二重性特征及其局限性,對于讀者更好地研讀《史通》和把握劉知幾的史學理論十分重要[1]。
三、“題解”扼要精到
譯注者所作“題解”,以幫助讀者理解原文內容為主旨,兼涉與正文有關的前后背景,說明題意,高度概括,提示篇旨,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和意義。如:在《二體》篇“題解”中指出:“《二體》繼上篇《六家》而進一步論述史體。劉知幾在本篇中,全面比較論述了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劣長短,認為二體互有得失,‘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當‘并行于世。劉知幾將二體視為古代史學的主流和正宗,反對‘唯守一家的做法。對后世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劉知幾認為,編年體之長:一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歷史,能將‘中國外夷,同年共世之事完備加以記載,使人一目了然;二是‘理盡一言,語無重出,能避免敘述上和評論上的前后重復,節省大量的篇幅。短處是:在內容取舍上存在著巨細失當、主次不分的缺陷,難以做到詳略得當。所論編年體的長處十分恰切,但其短則并非編年體史書所普遍存在的現象。編年體史書的最大缺陷在于: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紀傳體的長處是:紀、傳、表、志,各有分工,綜合運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反映歷史,能做到‘顯隱必該,洪纖靡失,頗為詳盡。短處在于:一事而分在數篇,既彼此重復,又相互脫節;編排上不規范;互見屢出。劉知幾關于紀傳體之長和一事而分在數篇之論,稱得上真知灼見。但屈、賈同傳與曹、荊并編,歸長屬短,學界尚有分歧意見。至于互見之法,則有意識地把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或一樁歷史事件的始末經過,分散在兩篇當中參錯互見,可使當篇敘事主干清晰,枝葉分明,并能突出人物特點和性格,學界多持此種看法。因此,認識劉知幾之論,應持辯證態度,不可輕易信從或盲目迷信?!盵2]
又如:在《序例》篇“題解”中指出:“本篇專論史書的序和例。前三段論序,后三段論例。序,是闡述作者寫作意圖的文字,有總序和篇序,本篇所論主要指篇序,篇序主要闡明該篇的主題、范圍、宗旨等。劉知幾強調,序很必要,否則難以明了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深意,如《尚書》、《詩經》之有序。劉知幾認為,《史記》、《漢書》的篇序也是序的典范,但從《后漢書》起開始背離上古的傳統,篇篇有序,炫耀文采,后世史書又相互模仿,陳陳相因,缺乏新意。例,即史書的編撰體例,指史書編寫的原則和方法。劉知幾把史例看得和國家大法同等重要,認為‘史之有例,猶國之有法。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進而批評了史書中有例不依的現象,強調例不可破,法不可違。劉知幾的史例論十分重要,但未免拘泥、刻板,有局限性。清代章學誠則提出‘史不拘例、‘因事命篇,既要講求體例,又不能拘泥于體例。貫串著尊重傳統而又不拘泥于傳統的創新精神,意義重大?!盵3]
四、“注釋”簡明清楚
譯注者充分汲取已有研究成果,力求注解準確簡明。全書按底本原文段落分段進行注釋,注釋詞條不求繁多,根據文本實際情況而定。注釋力求準確簡明,不做煩瑣考證,以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讀者能讀懂為準。如:《二體》開篇第一段[4]:
原文:
三、五之代①,書有典、墳②,悠哉邈矣③,不可得而詳。自唐、虞以下迄于周④,是為《古文尚書》⑤。然世猶淳質,文從簡略,求諸備體,固已闕如。既而丘明傳《春秋》⑥,子長著《史記》,載筆之體⑦,于斯備矣。后來繼作,相與因循,假有改張,變其名目,區城有限,孰能逾此!蓋荀悅、張璠⑧,丘明之黨也;班固、華嶠⑨,子長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⑩,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注釋:
①三、五之代:即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
②典、墳:《五典》、《三墳》,傳說中我國最古的典籍?!妒吠āす沤裾贰芬齻慰装矅渡袝颉罚骸胺?、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③悠、邈:同義詞,遙遠、悠遠。
④唐、虞:指唐堯、虞舜。堯帝曾封于唐地,故稱陶唐氏或唐堯;舜是古部落有虞氏的首領,故稱有虞氏或虞舜。
⑤《古文尚書》:劉知幾所言《古文尚書》,是指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尚書》。他認為唐、虞、夏、商、周的歷史都記載在這部書中。
⑥丘明傳《春秋》:指左丘明解釋《春秋》而撰《左傳》。劉知幾認為《左傳》是解釋和闡述《春秋》的。傳,指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此處作動詞用,指解釋、闡述。
⑦載筆之體:指歷史著作的體裁。載筆,即記事,此指史書。
⑧荀悅、張璠:荀悅(148—209),字仲豫,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官至秘書監、侍中。曾作《申鑒》五篇,議論時政。又奉命以《左傳》體裁改編班固《漢書》,撰成《漢紀》三十卷,是我國第一部斷代編年史。張璠,西晉安定(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撰有《后漢紀》三十卷,為編年體東漢史。
⑨華嶠(?—293):字叔駿,西晉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官至秘書監,加散騎常侍。撰《后漢書》九十七卷,為紀傳體史書,記東漢光武帝至漢獻帝間史事。
⑩矜尚:夸耀,爭出人上。
五、“譯文”暢達得當
譯注者重視參鑒今人程千帆先生的《史通箋記》、張振佩先生的《史通箋注》、趙呂甫先生的《史通新校注》、姚松與朱恒夫先生的《史通全譯》,并廣泛借鑒了前哲時俊的相關《史通》研究成果。同時,融入了作者多年研讀《史通》的認識。以現代漢語直譯,譯文句式標點與原文句式標點保持一致,堅持不破句,追求準確、貼切,在信、達、雅上下功夫,譯文明白曉暢。如上述《二體》篇開篇第一段譯文:
譯文:
三皇、五帝時代,書籍有《三墳》、《五典》,已經很久遠啦,無法弄清它們的詳細內容。從唐堯、虞舜以下直到周朝,這就有了《古文尚書》。但當時世風仍淳樸古質,文風也隨之崇尚簡略,要索求完備的史書體裁,原本就很缺乏。此后左丘明闡述《春秋》而作《左傳》,司馬遷著成《史記》,歷史著作的體裁,到這時就完備了。后來繼之而起的著作,互相因循,即使有改動變化,也僅僅變換一下各自的書名篇目,變化范圍本來就有限,誰能超越他們呢!大致上說,荀悅、張璠,是左丘明的追隨者;班固、華嶠,屬于司馬子長的流派。只是編年、紀傳這兩大家,各自夸耀稱贊自家,如果一定要辨析他們的利弊得失,是能夠談一談的[5]。
綜上所述,白云譯注《史通》(上下),在內容和結構上自然結合,相互發明,深入淺出地揭示了劉知幾《史通》的理論內涵和深遠意義。書中的前言、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各部分自有分工,又有機結合,各盡其用,共同為研讀《史通》服務。全書系統完整、結論新穎、觀點鮮明、邏輯清晰、注釋規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是研讀《史通》的重要參考書,對于大眾研讀史學理論經典和傳播古代史學批評遺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白云,譯注.《史通》(上)“前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3][4][5]白云,譯注.《史通》(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4:31-32,133,3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