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會計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之審計出現。伴隨著審計的不斷演進和發展,分別出現了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針對公司這樣的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企業相關利益人主要通過財務報表來了解企業的運營狀況,對于會計報表的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通過企業之外的注冊會計師這樣的第三方進行審計可以確保財務信息的質量和財務報表的公信力。
注冊會計師僅僅只是獨立于被審計企業的中介服務,不可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到企業內部所存在的所有問題;另外,由于審計的過程當中有一些是對財務信息的合法性和和公允性發表意見,這樣的意見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還有,由于注冊會計師本身的職業操守和職業修養,很可能出現舞弊現象,因此審計風險由此而生且無處不在。
【關鍵詞】 注冊會計師 審計 審計風險 內部控制
(一)審計風險形成的客觀原因
審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不可少的產物,同樣審計風險是審計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的產物,它的存在有如下幾點社會經濟環境的原因。
1.法律環境的變化。
本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新的觀念、行為沖擊整個社會,而法律的出臺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法律與實際工作會產生一定的不配套和不同步,給審計工作帶來了難度,產生了審計風險。
2.現代審計的復雜性。
隨著企業體制的不斷發展,經濟業務內容不斷擴充,經濟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現代審計工作的復雜性逐漸加大,審計工作的廣泛性也隨之加大,不確定性事件越來越多,因此,審計風險也越來越大。如,夏新電子的返利價保的錄入到一種專業的軟件當中,所以,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時候能夠查看該系統的數據。
3.審計報告的影響加大。
隨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相關利益者對于企業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依賴企業財務報表的審計報告。人們對于審計報告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審計報告的敏感程度也越來越高,因此,審計風險也隨之加大。如,科龍公司的分公司與子公司也需要注冊會計師去進行審計,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審計工作的工作量,同時社會公眾和相關利益者不可能時時刻刻的關注分公司與子公司,都是通過財務報表來認識企業。夏新電子的15處以前年度財務報表的調整更是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4.審計期望差距的產生。
在以前,人們對于企業的財務報表通常都會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但是現在人們逐漸加大了審計責任的范圍,認為會計的問題審計也得能夠查出來,因此,審計期望差距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審計。審計本身的風險加大。如,夏新電子的應收票據的明細披露不明確,后來出現差錯調整,公眾議論更多的是審計機構對于此事項為什么在審計報告當中沒有反映出來。
5.被審計企業的內部控制。
注冊會計師審計只是作為第三方對企業的財務做出評判,而企業內部舞弊的行為是很難了解到的,另外,內部控制的強于弱也直接能夠影響審計工作阻力的大小。因此,如果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較弱,審計風險加大。如,科龍公司在關聯方交易的時候大規模的轉移資金,夏新電子返利價保的計提和銷售退回所記載的會計科目,這些都是內部控制不夠完善造成的企業管理混亂。
(二)審計風險形成的主觀原因
審計風險不僅僅是由外部環境的原因造成,而且通常造成風險最大的是注冊會計師本身在進行審計的時候出現了疏忽或者漏洞。
1.審計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
審計這一門學科和實踐就要求審計人員也就是注冊會計師是作為獨立于被審計單位之外的第三方來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審查,同樣也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在進行審計工作的時候要按照規定進行,要有足夠的經驗來進行判斷。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審計風險。如,為“空殼”公司進行驗資審核的注冊會計師張某,不按照驗資審核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核,最終造成了重大失實。德勒永華在對科龍公司進行審計的時候,在進行存貨盤點時審計抽樣的范圍出現偏差,在審查收入時,沒有按會計準則確認收入。夏新電子在會計科目“存貨—退回”審查的時候和在審查返利價保的計提的時候沒能做到職業性的謹慎和懷疑。這都給審計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2.所采用的審計方法存在缺陷。
現代審計通常情況下回強調審計成本與審計風險向匹配,即要節省審計成本,還要盡可能的降低審計風險。還同時要求在持各項審計活動實現保證效果的前提下,來實現較高的審計效率。這就會很容易的讓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時候區分出重點審計項目,寧可承擔一定的風險也會忽略一些認為沒有必要的審計項目。另外,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時采用的審計程序在合理的,但是事實上是不合理、不充分的。這些都造成了審計風險。如,“空殼”公司注冊驗資案當中,注冊會計師張某在審核現金繳款單的時候沒有按照程序向銀行提出詢證,在復核的時候直接忽略復核的工作,蓋上了復核人員的名章。德勒永華在對科龍公司的各期存貨和主營業務成本審核的時候,只是通過數據推算,而沒有進行實地盤點。天健所對夏新電子的返利價保的計提是否足額時,因忽略了返利價保的特征而所采取的外部數據收集和內部數據查證的程序是不合理的,收集的證據也是不充分的。這樣就加大了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 劉靜.李竹梅. 內部控制環境的探討[J]. 會計研究. 2005(02).
[2] 劉安兵.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D]. 武漢:武漢大學, 2005 .
作者簡介:王鳳嬌(1996),女,河北秦皇島,河北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