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飛
摘 要:課堂討論,作為教學的一般方法,符合課改要求,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彼此溝通與交流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相互啟發,形成對問題的獨立見解,有利于規范學生,促進其養成嘗試表達的習慣,便于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深刻地把握以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下面就個人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和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法主要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相商量,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基本教學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準備
課堂討論前師生都要在思想、知識和資料上做好充分準備。如果沒有準備,討論中學生就可能陷于被動,教師也可能難以引導討論深入下去。所謂準備,對學生來講就是要對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對教材進行預習;對教師來講就是要把重點部分揭示出來,還要指導學生的準備過程,如認真劃分小組,培養學習骨干,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積極發言。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是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有過三次相遇、相處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這時,我提問:“一個世界有名的大科學家和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不僅有利于導入新課,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思維的積極性。
二、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心理學家認為:積極的情緒(即愉快)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思維敏捷,從而更容易接受知識,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煥發出語文課堂的活力,進而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優化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放下身段,與學生友好和睦相處,摒棄“師道尊嚴”的舊思想觀念,由一個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班級管理者化為學業引導者,設身處地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大膽發表自己的疑惑與見解,同教師爭論,最終獲得答案,解除疑惑。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1.創設積極寬松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著,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于從寬松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于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三、把握時機
時機是具有時間性的機會,是事物發展的連接點和轉化的關節點,抓住了時機也就抓住了關鍵、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開展課堂討論,教師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捕捉討論的最佳時機。常見的最佳時機有:
1.當需要突出重點時。教學內容有主次之分,課堂教學必須重在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使得突出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而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討論的方法,則是突出重點的有效辦法之一。這樣不僅準確把握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而且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從而達到的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當需要擴展和深化知識時。大綱和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課堂教學必須抓綱靠本,但這絕不意味著,教師教授的內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課本中的有些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接受能力予以進一步拓展、充實、深化,以拓寬視野和發展思維。
3.當學生的認識普遍發生偏差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認識偏差,與學習活動是存在緊密聯系的,利用它引發討論,對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有效糾正學生的學習錯誤、培養學生積極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四、小組討論和大組討論結合
對于全班性的大組討論來說,小組討論可以起較好的醞釀作用。絕大多數的學生并不喜歡以及習慣在大眾面前發表自身的看法,小組討論的氣氛適于學生敞開心扉自然真實地暢談發表言論,同時也能夠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話題有所集中,認識有所明朗。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躍大組討論的課堂氣氛和效果,特別在人數較多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尤為突出。當然,小組討論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對于一些簡單性話題不需要進行大組討論,但是對于一些較復雜的討論話題或者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的話題,則應該開展全班性的討論。一方面讓學生打開視野,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組討論中老師可更有效地發揮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啟發引導作用,使討論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以及更廣的范圍內進行。
五、準確評價討論結果
課堂討論結束之后,各組可推薦代表發言。此時,教師要對討論結果作出準確、客觀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討論的氣氛是否熱烈,討論進行中存在哪些問題,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結論是否合理,等。對于課堂討論中表現積極的學生,教師要點名表揚;對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發言的學生,教師可不點頁名批評。這樣做有助于維護課堂紀律,更好地組織下一次的課堂討論。對于討論中取得的進展和成效,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對于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則要客觀對待。對于語言表達流暢、思維條理而富有邏輯性的學生,教師要加以肯定;而對于學生在語言表述中存在的邏輯問題、語法問題,教師要認真指出,及時糾正。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出恰當的討論問題,精心設計討論運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而使討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羅立.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討論[J].基礎教育研究,2002(S2).
[2]溫雪梅.課堂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0(15).
[3]陳麗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討論藝術[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06).
[4]陳兆嶺.小學語文課堂討論的實施策略[J].文教資料,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