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祥翔
摘要:高中政治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是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學,這對彌補新時期人才道德人文素養的不足有巨大幫助。本文就主要講述三方面促進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人文素養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高中政治;人文素養;教學
一、營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課堂氛圍
人文素養的熏陶和教育不僅僅是言語的說教和引導,更需要付諸于實踐的行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人文素養教育需要堅持的一條原則就是營造充滿人文精神的課堂氛圍。保證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和獨立精神。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營造充滿人文精神的課堂氛圍需要改變以往的課堂教學霸權模式。實現平等、互動、多元、合作的教育模式。所謂的教學霸權模式,簡單的說就是課堂賦予每個人的平等權利被各種因素所干擾,最后形成了部分“特權階層”,整個課堂有這些特權階層所主導,極少數的人群行使了絕大部分的權利。課堂上教師的語言霸權、回答問題時部分同學的言語霸權等都是具體的表現形式。營造充滿人文精神的課堂氛圍需要打破特權階層的壟斷地位,實現人人平等的基本前提。
首先,教師應該有意識的轉變自身的教育方式和風格,將一言堂變成民主協商會議。通過啟發誘導、穿針引線的方式,把問題通過合適的方式拋給學習者,然后經過小組討論、學習報告的形式將學習結果呈現出來。教師的作用則是進行點評和補充,利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與學習者建立平等的關系。如教師在講述“經濟活動”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公有制經濟必須是我國經濟成分的主體,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是否等同,我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否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的機械式講述,讓同學們記住了就可以,是無法真正的解決學習者心中的疑惑的。那么不如讓同學們把心中的疑惑都袒露出來,通過辯論、協商、合作、總結的方式,將問題徹底的展現、剖析、解決。這樣能夠讓問題在民主氛圍下,逐步解決,同時也保證了學習者的言語表達權利。
其次,嘗試百家爭鳴的學習方法。高中生已經具有的一定的思想判斷能力,需要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給予他們一定表達權。即使思想認識上有一定的不同認識也不必高度緊張,完全否定和制止。只有有合適的引導方式進行教育就可以了。如果按照鸚鵡學舌式的方式學習,是無法培養出具有獨立意識和批判意識的人才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要求,對于同一個問題,每一個同學都要提出一個質疑的問題,或者困惑,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逐步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在學習各國政治制度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同學講述帝制、總統制、總理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等多種不同的政治體制之間的差異,優劣等。從而提出自己認為最合理的體制。帝制是否就一無是處,在凝聚國民力量、進行重大工程時是否更為高效?等等類似的問題。逐步實現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回答,再到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回答,最后到集體提問,具體回答的局面。
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感
人文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個體在保證主體意識的基礎之上還應該具有必備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集體主義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基本內容。利用政治課堂進行有效的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是一項基本任務。實現該任務的具體途徑可以通過多有媒體的形式展開。在講授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時,可以利用影視資料及其他媒體的信息進行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習者了解到自身的權利是如何獲得的,公民的義務是怎樣規定的。了解到新中國成立時,對于公民的個人權利和義務是如何確定的。憲法中關于這一部分的論述內容是怎樣的。另外,在激發學習者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時,也可以通過歷史資料的學習來推動教學。例如講述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鄭成功等,利用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和感人精神,引發學習者內心的觸動,從而激發其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以及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三、自我提升的元認知策略引導
人文素養的提升最終的途徑還是自身的內部能量激發。只有學習者從內心中領會到加深人文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夠從根本上推動其積極的學習和成長。自我提升的元認知策略則是指學習者對于人物素養提升的方法和途徑的認識與理解。比如學習者對于如何提升人文素養的方法可以這樣理解,通過歷史文化遺跡的游覽和憑吊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理論的灌輸則顯得蒼白無力。這就是一種基本的自我提升元認知策略。教育者可以通過名家軼事、經典評論、經驗交流會、課間小沙龍等方式來推動學習者與人文素養深厚的名家交流,包括直接的交流和間接的交流,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習者之間進行心得體會的分享,交流彼此的閱讀內容、閱讀方法、行為準則、崇拜對象等等。通過這些多元的溝通方式和途徑,使得學習者自身對于人文素養提升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進行總結歸納,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方法和認識。
總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人文素養教育還有許多工作需要繼續努力和完善,在學科交流(如政治和歷史的交叉講述),資源擴展,方式創新等方面還有有一定的缺憾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仍是研究的焦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劉焱.構建政治課有效課堂的思考.中學政治教學參考[J],2006,5
[2]吳奇.新課程背景下什么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9
[3]陳大柔,叢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