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敬堯
[摘要]2016年國家已經將創新提升到戰略高度,高職院校也要跟進時代步伐,在教學改革中融入創新思想。本文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定義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出發,闡述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總結了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策略,力求創新能力在高職教學改革中更好的推進。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定義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定義
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力量,2016年國家已經將創新上升到戰略高度,提出不僅要注重團隊或個體的創新行為,而且要從國家戰略和公共層面上推進全社會整體創新步伐。大學生是中國教育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其創新能力的培養關系著個人前途和企業發展,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的方向。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創新能力具有兩個相關聯的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在已有知識、信息、經驗、技術等基礎上,對成品、理念或技術的總結;另一部分是運用新思想、新技術、高科技對已有產品或技能的改進與研究,形成具有社會獨特、新穎、社會價值的創新產品、新理念或新技能。
(二)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我國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實踐型人才為主,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著個人今后的發展與前途。由此可見,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改革的要求。中國大學“難考易出”,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代后,學習惰性嚴重,能動性、創造力及積極性受環境影響,極大地被遏制了,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方式。推進高校教育改革是滿足現代化需求的必然選擇。社會在高速發展中,唯有具有創新意識和開創精神的人才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企業貢獻更大的利潤。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
(一)自身因素
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強,從小習慣被動式接受知識和信息。經歷高考的學生被動完成中學教育后,到大學階段學習惰性會增長,主動參與和挑戰意識相對缺乏,許多學生關注的是分數、就業、薪資待遇等外在條件,真正做研究和發明的人少之又少。當學生產生思維依賴或思維定勢,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會減弱,害怕失敗,缺乏創新的勇氣和挑戰精神,最終隨波逐流。
(二)學校因素
1.教育觀念滯后
創新意識在中國提及時間較早,但主要用于科研單位,教育創新才剛剛開始。中國家長和學生被束縛在中考、高考硬性分數中,每年6月份全社會都繃緊腦袋,全力以赴支持學生考試。這種“一分定輸贏”的教育制度在中國存在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古代科舉考試到如今高考制度,學生將分數看作衡量一切的標準,很多學生在讀書期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情感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被磨滅掉了,短時間這種觀念很難得到改變。
2.教育教學模式陳舊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為上,學生被動地接受書本知識,所謂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只是局限于課本大綱要求或固定的解題模式。教師為了班級排名和升學率,會鉆研大綱要求和對應習題的解法,并將這種解題技巧傳授給學生,學生最常用的學習方法是“融會貫通”和“熟能生巧”,學生內在的潛能和智慧未被挖掘出來,大腦一旦形成固定思維模式,很難在短時間內糾正過來。傳統填鴨式教育模式,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品質及創造能力。
3.教學方法單一
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從幼兒階段天馬行空的想象,到少兒階段個性的展示,到大學階段創新情感和思維的發散,這是一脈相承的,缺少任何一個階段的積累,都無法做到創新素質教育的培養。但中國科舉考試及高考制度,在很多時候舒服了學生的思維,課程設計基本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說,你背”,這種傳授與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很難調動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應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討論課、活動課、研究性課程激發學生的潛在創造力。
4.缺乏教育創新訓練
我國近年來將創新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融入到教育體制中,如幼兒階段提倡開展區角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發散性思維,中學時期各種興趣班則是學生素質教育提升的重要階段,大學時期各種社團、活動、比賽的展開更驗證了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重要性。但眾觀我國整體教育系統,不難發現從小學到中學階段,教師和家長將重心放在了孩子卷面分數上,一些實踐教學環節、活動課程、開放實驗室等如同虛設,直到大學階段由于受到資金的限制,不少高校圖書館資料老化或缺乏、計算機房軟件更新慢、實驗室設備陳舊等,這些都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
(三)社會因素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教師、學生、社會都具有一定的責任。高校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源于教師課程設計,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教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引導是無法估量的,但從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綜合素質來看,由于受到知識結構、思維陳舊、軟硬件應用能力不足等條件限制,如行動導向教學法、設計法、發現問題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無法施展開來。從社會角度來看,眾多家長與學生關注的重點是就業率與技能的熟練程度,全社會對大學生創新力的支持遠遠不夠。
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提倡創新教育理念
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要從認識到傳統教育體系不足開始,自上而下的進行教育改革,將創新能力培養當作教學重點來抓。高職學生是一批接受能力強,具有個人見解和思維能力的人才,他們身上具有無限大的能量及潛力,是創新型、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學歷、技術、文憑這些在高職院校內都可以獲得,但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情感卻是一個學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它最能夠體現出學生與學生間的差距。具有創新能力和精神的人,通常來說還具備較強的抗壓力、挑戰力、百折不撓的做事態度,因此創新教育理念對培養新一代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傳統填鴨式教育模式,教師將重點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學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許多概念和知識云里霧里,并沒有對專業知識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很難將學生內在的潛力和想法激發出來。高職院校普遍設有各種社團和兼職機構,這些都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點地方,一群志趣相投的年輕人形成頭腦風暴,進發出新的熱情和想法。如通過比賽、活動、調研、討論等方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迫于比賽結果和壓力,有時會激發學生內在無限的能量,做出具有發明性的產品。
(三)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培養學生創新思想
行動導向教學重點考慮方向是學生的參與狀況,它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一種行動產品或項目,并用此引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達到腦力與體力的統一。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教與學”的方式,教師從原先的傳授知識到引導、輔導、指導學生學習,成為整個行動導向教學的策劃者、引導者和咨詢者,鼓勵學生參與了任務布置和問題解決全過程,針對某一課題或研究項目進行準備、解答和成果展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并在實踐和參與中進發出新的靈感,鍛煉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和素質。
(四)改革考核方式,將創新融入教師測評體系
創新素質的考核是以學生知識儲備為基本點,重點是對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靈活性能的考核,因此考核方式不應該局限于筆試,可通過口試、案例分析、調查報告、項目作業等的形式進行考核,考核可分為階段性考核和年終考核兩部分,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對高職院校教師的測評也應添加眾多元素,除了教學大綱外,應將教學任務、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融入到測評體系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課程生活,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技巧及創新能力。
(五)采取項目對接方式,為學生搭建科技創新平臺
大學生是最活躍的一部分群體,各大高校每年都會聯合組織各種形式的課余文化活動,最為常見的就是“知識競賽”、“挑戰杯”、“創業設計大賽”等沙盤模擬競賽,往往這樣大型的比賽學校會給予專業教師指導和硬件設備的投資。一群在專業方向和能力都擊鼓相同的年輕人在一起,社會及企業會其搭建這種創新科技平臺,鼓勵學生利用團隊的能量發明和創造,最終形成具有社會價值的新產品或技術。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21世紀人才競爭已進入日益激烈化狀態,國際間的融合和交流讓我們認識到創新意識的重要性。2016年國家已經將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倡團體和個人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作為教育系統中相當重要的環節,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創新情感的培養對提升國家綜合質素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