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羅軒
摘 要:感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在對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和研究中發現,留守兒童感恩品質缺失,這和兒童的生長環境和教育情況是密不可分的,當下社會媒體也紛紛聚焦在留守兒童的問題上,本文從留守兒童的感恩品質現狀作為切入點,芻議留守兒童感恩品質教育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留守兒童;感恩品質;現狀;策略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這些兒童一般跟隨農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據調查顯示,中國有留守兒童超過6000萬,其中有近1000萬的留守兒童一年無法和父母見一面,這些留守兒童常年與父母聚少離多,家庭的感恩教育基本為零,以至于相當多的留守兒童不知道感恩,也不會感恩,這種感恩品質缺失情況令人擔憂,面對家庭教育的不足,學校和社會應該對留守兒童的感恩缺失問題加以重視,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一、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現狀
1.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感恩意識現狀
如前文所述,留守兒童長時間與父母無法見面,缺乏應有的溝通,因此并沒有形成對于父母的感恩意識,認為父母對于自己的養育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是約定俗成的,甚至還有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而怨恨父母,這都是留守兒童感恩品質缺失的表現,筆者走訪了一些留守兒童的家中,有超過70%的兒童很少或幾乎沒有主動給父母打過電話,偶爾的幾次打電話也是為了向父母討要生活費,有80%的留守兒童沒有主動關心過父母,也沒有想過要如何對父母表示感恩。
2.留守兒童對教師和同學的感恩意識現狀
留守兒童對父母尚且不知感恩,那么對于教書育人的教師是怎么樣的呢?調查表明,80%的留守兒童認為教師對于自己的管理和關愛是一種工作,是教師自己的責任,自己并不用進行感謝,大多數的留守兒童對教師缺乏應有的尊重,這和目前中小學教育中感恩教育力度不足有著很大的關系,主要表現出學生不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上課無精打采,見面不打招呼等等。
筆者發現,在學校中,留守兒童比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對于同學也沒有相互關愛的意識,在留守兒童中女同學一般比較孤僻和內向,課間喜歡獨自一人發呆,膽子也比較小,而男同學通常外向一些,但是男同學在情緒上比較容易煩躁,易怒,愛發脾氣,經常會和同學打架,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等等。
3.留守兒童對社會的感恩意識現狀
現如今社會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因此在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都給留守兒童家庭很大的幫助和扶持,對此筆者也到一些受到資助的留守兒童家里進行走訪,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知道對于陌生人的關心和幫助要表達感謝,但基本都是做了一些“長大之后報效祖國和人民”的表面功夫,也有一少部分留守兒童認為社會的無私幫助是應該的,針對他們弱勢群體的扶持是應該的,自己無需表示感恩與感謝,這是一種心理失衡的現象,這部分留守兒童一般只是在抱怨社會對于他們的不公,沒有給他們提供城里優渥的條件,卻不會想自己要如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也不會想如何奉獻和回報社會。
二、目前留守兒童感恩素質過低的成因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因此社會環境對于留守兒童的影響很大,兒童對于世界的認識又不夠充分,周圍缺乏正確的引導,尤其是農村容易出現的“金錢至上論”對于兒童有極大的影響,筆者在走訪過程當中,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父母進城務工是為了賺錢,有錢之后就能改變命運等等,這些消極的言論導致學生感恩意識較低。另外一些學校不夠重視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過分重智輕德,一切以升學率為主,沒有重視德育課程的開發,感恩教育方式單一,仍舊采用傳統的灌輸教育方式,教師對于教材進行講解,硬性的規定學生應該完成的作業,并沒有意識到感恩意識對于學生的重要性,枯燥的講解令學生無法產生興趣,而且課程實效性不高,沒有得到重視,往往只是作為德育課程的一個小節來進行介紹,沒有系統的帶領學生學習感恩。
三、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策略
1.營造社會感恩氛圍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感恩素質的培養方面,不僅僅是需要家長、教師、學校的幫助,還需要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圍,讓兒童在這種環境被熏染,提倡人與人的互幫互助,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開展以感恩為題材的活動。同時,加大對于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改善農村寄宿學校的環境,組建專業的教師隊伍,通過學校教育來提升留守兒童的感恩理念。
另外,對于媒體方面,要發揮媒體的正面輿論導向作用,傳播正能量,多去播放與感恩有關的影視劇,減少一些負能量和充斥不良鏡頭的影視題材展示。在互聯網方面,一些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也逐漸接觸互聯網,網絡游戲沉迷的情況時有發生,這需要國家來加大未成年網絡游戲防沉迷力度,對互聯網信息予以凈化,各大門戶網站和論壇也應積極傳播感恩意識和觀念,從而為留守兒童營造感恩的社會氛圍。
2.提升留守兒童感恩能力
由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應該肩負起提升留守兒童感恩能力的任務,在日常教學和活動中進行滲透,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主要有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感恩家長。要求留守兒童主動關心父母及監護人,對于父母方面,留守兒童要主動給父母打電話,問候父母的身體情況和工作情況,通過日常教育和組織的活動來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愛和母愛的偉大等等,在監護人方面,通常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于這部分隔代的監護人,學校要引導學生理解監護人,感謝監護人對于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同時要在家庭中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
(2)感恩教師和同學。在學校當中,培養學生對于教師的尊重,配合教師進行教學,珍惜教師的勞動成果等等,對于同學而言,要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避免以自我為中心,遇到矛盾時要寬以待人等等。
(3)感恩社會和他人。學校組織一些課余活動,例如,看有關感恩電影,感恩作文比賽等等,幫助學生學會感恩,對于幫助過自己的社會和陌生人,要始終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善待他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等。
3.重視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之中最為重要的教育組成,經調查,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比較缺失,對于兒童的影響很大,父母及其家庭成員的舉止對兒童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學校方面應該與父母和家長進行溝通,引導學生父母自身作為學生的榜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用實際行動對于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家長要做好孝順父母、關愛子女、和睦親朋、回報社會等等。
(2)轉變教育理念。目前農村的教育理念還停留在非常傳統的應試教育層面上,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家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培養感恩理念。
(3)與學生加強聯系。對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這一情況,教師最好積極與學生父母溝通,輔導家長通過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諸如電話溝通、視頻溝通等等,對于有條件的父母,應做到時常回家陪伴兒童,另外,在寒暑假時間,父母可以把兒童接到當地一起生活一段時間,滿足兒童對于父母的情感依賴,促使兒童萌發感恩情懷。
4.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
在心理層面,留守兒童由于情感方面的缺失,情緒和行為上容易出現孤單、煩躁、悶悶不樂、憂郁、膽小、焦慮、無緣無故發脾氣等等,往往會比較內向,心理上的偏差久而久之會產生心理問題,例如對于父母經常不回家的仇視,由于得不到關愛而導致的自卑和抑郁,由于孤單等現實環境無法滿足而沉溺與網絡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對留守兒童產生不利影響,學校應該積極應對,加強對于兒童心理上的疏導和調整,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來對兒童產生的不良情緒予以控制,對其灌輸和傳遞感恩的意識,對于父母養育而感恩,對于教師的關愛而感恩,對于社會提供的種種便利條件而感恩等等。
四、結語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了全社會都在關注的問題,尤其是日前幾例留守兒童慘案的新聞被媒體曝光之后,讓大家了解到德育對于留守兒童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培養感恩意識是德育的一個主題,誠然,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素質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努力,將感恩教育貫穿到留守兒童的各個成長階段,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許婷.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倫理問題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4.
[2]李昌最.如何對農村“留守兒童”感恩品質的培養[J].教育界,2014(4):169-169.
[3]陳子華.朝鮮族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24種積極心理品質調查報告[J].科教導刊(上旬),2014(11):11-11.
[4]劉群.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的比較——基于心理彈性、感恩和社會性發展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5]鄧麗麗,辛勇,左果果等.我國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現狀及思考[J].新西部(下旬刊),2017(3):133,148.
[6]陳姣.初中留守兒童的感恩行為與感恩歸因的關系:移情的中介作用[D].西南大學,2014.
[7]韋朝美.如何教育留守兒童學會感恩[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