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鳳
[摘要]職業教育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要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需要以就業為導向開展各項工作,學院以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以就業為導向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就業為導向加快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和以就業為導向打造就業創業五大平臺,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對于高職人才培養,國外研究已經十分深入,特別是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是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還有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創造出了許多適合本國實際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他們都是把人才培養和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都比較高。
近幾十年來,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了很大發展。2003年全國第二次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教育部周濟部長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后,相關研究開始增多。由于新疆高職院校的發展起步較晚,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主要集中于某一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新疆正處在大建設、大開發、大發展時期,高職教育面對新形勢下的挑戰,更應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人才培養的中心,為新疆的發展和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但是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凸現許多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條件與規模擴張之間存在矛盾、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與地方特色結合不緊密、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就業率仍然亟須提高等方面。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自2012年由伊犁師范學院奎屯校區轉制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以上問題較為突出。學院加大力度,以就業作為主導方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主要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模式和創業就業四方面進行了改革實踐。
一、以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
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改革是有效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重要課題。反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必須適應就業,其種類結構應與就業結構相匹配,并隨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不斷調整。根據面對的就業市場和生源市場,在設置和調整專業時,以就業為導向可以推動現有畢業生就業,滿足了就業市場的人才雪球,也照顧了生源市場的需求。為適應轉制要求,學院圍繞就業對專業布局進行了調整。
首先,適應學院轉制要求,突出職業教育特點,將8個師范類專業停招,留下了6個就業較為理想的師范類專業,并著力將就業最理想的學前教育打造成特色專業。根據《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規劃(2016-2020年)》,在廣泛開展市場調研的基礎上,調整和改造傳統專業,對于部分疆內專業布點較多、招生困難、就業不理想、專業群關聯度不高的專業實行暫停招生或停辦。對于目前專業方向不明確,培養思路不夠清晰的專業進行改造,使之達到培養目標明確、培養模式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畢業生就業有明顯提高。
其次,積極研究和增設新專業,根據市場調研和就業情況,圍繞自治區產業調整,在能源動力與材料、資源環境與安全、土木建筑、裝備制造大類方面申報8個專業,調整了職業類專業布局,突出了職業教育特色。
第三,不斷加強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建設,突出這些專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確立了六個市場需求大、專業力量強、有一定辦學歷史的專業作為加快發展、加以繁殖的重點專業,確立了一個特色鮮明的專業作為院級特色專業,并成功申報自治區級特色專業。投入經費、引進師資對其進行建設,政策上給以傾斜,達到以重點(特色)專業帶動專業群發展的目的。
二、以就業為導向,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學院以就業作為導向,不斷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確定了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園林技術、應用化工技術、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音樂表演(哈薩克民族音樂方向)六個專業為重點,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現代學徒制能夠有效將學校和企業二者的資源有效整合,實現雙方介入,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等,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的目的。
系部圍繞就業積極探索各種類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石油與化學工程系為促進學生就業,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同時解決師資緊缺問題,積極探索了“小學期”人才培養模式。在暑假完成化工專業14級學生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的課程,然后到各個實習企業,開始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院兩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兼職教授進行了部分課程講授和學術交流活動,較好解決了師資問題,拓寬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學院組織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倡圍繞就業為導向,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14、2015、2016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尤其是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特別強調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加強學生職業素養,推進項目化、理實一體化課程,提倡課程的整合。
三、以就業為導向,加快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高職學生的認知風格特征主要是具象認知風格,更傾向于具體與直接、感覺和經驗、實踐和行動,習慣在具體情境下獲得關于具體事物的常識和經驗、擅長在于具體事物的直接接觸過程中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原理、規律、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內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較強。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就應該將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就業導向相聯系,處理好社會需求、學生基礎水平和課程目標之間的協調關系,推動學生就業。
第一,以就業為導向,加快課程教學理念向實踐化轉變。學院轉制以來,課程體系的學科框架問題仍然存在,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比較欠缺。學院爭取了各方面資金加大對實驗實訓室的建設,但相對來說,教師的職教觀念還沒有轉變,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首先,推動實驗實訓課程建設,將師生送進實驗實訓室。學院在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設立了180門實驗實訓課程專項建設以規范實驗實訓教學,保證實驗實訓教學的效果。還通過提高課時津貼的方式,推動理實一體化課程,將有條件進實訓室上的課程逐一推進實訓室。其次,以示范課帶動課程教學模式的改變,著重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進行探討。自2016年3月開始,已組織了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進行了15場示范課觀摩。第三,學院本著“以賽促建,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宗旨,不斷組織師生參加自治區、國家的職業技能大賽。僅2016年就組織學院了70人參加了19個自治區賽項和3個國賽賽項。同時,積極舉辦院級技能大賽,進一步推動實驗實訓課的開出率及師生課余時間到實驗實訓室訓練。
第二,以就業為導向,提倡課程教學過程向有效化轉變。課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取決于課程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方式等多方面。園林技術專業在經過深入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從崗位分析人手,分析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最終明確了專業學習領域,崗證課相融合,構建了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圍繞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選擇內容,使學習任務與崗位任務一致,以項目為載體整合相應的知識、職能和態度,達到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以專業核心課《園林樹木》為例,課程將學習項目分為四個,新疆常見園林樹木識別100種,新疆常見園林樹木觀賞習性、新疆常見園林樹木合理配置、新疆常見園林骨干樹種的繁育。通過54學時+一周實訓的學習,達到學習目標。圍繞地區就業方向,增加了學生就業自信心,提高了就業能力。
第三,以就業為導向,加快課程評價方式向多樣化轉變。課程評價方式就是課程教學的指揮棒,學院圍繞就業導向,提倡根據不同專業和不同課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考核方法和評價方式。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思政、高等數學等公共基礎課逐步實行考教分離,通過購買和自建方式建設試題庫,由教務處統一抽卷,統一組織考試。專業課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倡導廣大教師廣泛采取開卷考查、口試、答辯、現場測試、小論文、小制作(小創作)、小設計、實踐(實驗)操作等多種考核形式。
四、以就業為導向,打造創業就業五大實踐平臺
學院以就業為導向,打造創新創業五大實踐平臺,為學生實現就業創業打下了良好基礎。第一,打造各級培訓平臺:通過座談、專家講座、聯系專業教師等多種形式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并開設SYB培訓等短期培訓班,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
第二,打造創業項目建設及孵化平臺。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組織、立項校內學生各項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學院每年投入不少于10萬用于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項目的立項。批準立項的資助項目必須有指導老師指導,以保證質量。在實施此項計劃的基礎上,努力爭取更多新的自治區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活動計劃立項項目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
第三,打造校企合作平臺:擴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途徑和層面,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主動與企業聯系,緊密結合自治區經濟的發展和需要設置相關專業,調整培養方案,主動邀請優秀企業參與學校共建實訓基地,有計劃地從企業獲取真實的案例,吸收企業的優秀資深工程師參與實踐教學。
第四,打造競賽平臺:突出發揮技能競賽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進一步豐富學生技能競賽的種類和層次,不斷擴大競賽的覆蓋面,完善競賽組織管理機制。積極組織開展各級創新創業競賽,在擴大院級競賽規模和覆蓋面的基礎上,選拔參與自治區級、國家級大賽,花大力氣提升我校在自治區乃至全國競賽中的地位。
第五,搭建學生社團創業實踐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進行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能力發掘中的載體作用。引導學生以社團為載體,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社會,與社會和企業聯合開展活動。學校提供社團成長的經驗交流平臺,鼓勵在校大學生創辦社團、參與社團的組織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經受鍛煉、增長才干。
總之,職業教育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要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需要以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加快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打造就業創業實踐平臺,最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