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蕾娜
【摘要】目的:對神經內科老年眩暈患者的病因及治療方法進行探究。方法: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神經內科老年眩暈患者4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對40例患者進行隨機平均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20例,并對兩組進行不同方式的治療,治療后進行2組的治療結果對比,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結果:通過觀察和研究不難發現,本次的研究對象在病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主要的病因包含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精神因素和不明原因前庭周圍眩暈等因素所致。兩組通過不同的療法,所表現出的治療效果存在差異,觀察組治療的總體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兩組形成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本次研究表明,在對老年眩暈患者進行治療前對患者的病因進行有效分析,能夠使醫生對患者的病癥和體征進行下藥,因此能夠使治療的效果得到提高,有助于患者的康復。
【關鍵詞】神經內科;老年眩暈;病因分析;治療
【中圖分類號】R4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2
眩暈一般是指當人體在對空間進行定位的過程中突現障礙,產生動性或者在需要定位的位置上出現錯覺的一種現象。與眩暈相聯系的科目很多,通過有關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經歷過這類疾病,所以,眩暈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并且導致該疾病的因素眾多。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和青年患者相比,其免疫力、抵抗力以及身體各項機能都相差甚遠,所以,對老年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神經內科老年眩暈患者4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40例患者是經過臨床診斷確認患有老年眩暈病癥的患者,在進行本次研究之前,已將研究目的和流程告知患者,并得到了患者的同意,簽署了同意書。并且本次研究采取隨機分組的方法,對40例患者進行隨機平均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的范圍為57~83歲,平均年齡為(68.3±8.9)歲;觀察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的范圍為58~82歲,平均年齡為(69.2±8.7)歲。通過對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后發現差異非常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過對患者病因進行確定之后,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方法的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對急性患者進行5~10mg的安定肌肉注射,對間歇性患者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進行治療,服用劑量為每次75mg,每天服用一次,在此基礎上,對兩類患者進行靜脈注射丹參注射液,劑量為20ml,每天進行注射一次,14天為一療程;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對急性患者進行25~50mg的異丙嗪肌肉注射,對間歇性患者進行使用西比靈進行治療,以口服用藥的方式進行用藥,每次口服10mg,每天服用一次。除此之外,對兩類患者進行靜脈注射脈絡寧,劑量為20ml,每天注射一次,與此同時,以口服的方式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服用劑量為每次75mg,每天服用一次,14天為一個療程。
1.3 治療效果判斷標準
通過對兩組運用各自方法進行治療后,對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若患者的眩暈癥狀得以消失,體征恢復正常為顯效;若患者的眩暈癥狀基本得到好轉為有效;若通過治療不起絲毫作用,患者還是存在眩暈狀態為無效。
1.4 統計學的方法
此次研究通過采用相關統計學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對數值變量不相同的組別進行檢驗,采用X?對數值變量相同的組別進行檢驗,當兩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時,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 對所選患者的病因進行分類
如表一所示,經過對所選取的40例患者的病因分析和確定后,不難發現,所選取患者的病因是存在差異的。其中主要的病因包含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精神因素和不明原因前庭周圍眩暈等因素所致。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如表二所示,通過兩組分別采取各自方法進行治療后,從治療的效果來觀察,觀察組顯效的例數為12例,有效例數為7例,無效的例數為1例,總體有效率為95%,對照組顯效的例數為7例,有效的例數為6例,無效的例數為7例,總體有效率為65%,經過比較后可知,觀察組的總體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的總體有效率,兩組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所有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中,眩暈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內科疾病,導致眩暈疾病產生的病因非常多,因而其病因的形成非常復雜,與之相聯系的領域包括耳鼻喉科以及神經內科等,所以,臨床的一些學者和醫生一直都在關注此類疾病。而老年患者一直是此類疾病的高發人群,這是因為老年患者一般抵抗力、免疫力以及身體機能較差,從而致使老年患者在病發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頭暈、惡心以及嘔吐等癥狀,這使得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素質急劇下降,進而對老年患者的身體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危害著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為了使本次研究的問題得以解決,從本院選取了經典病型患者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并對這些患者進行分組,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然后通過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其主要的病因包含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精神因素和不明原因前庭周圍眩暈等因素所致。經過兩組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體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患者,兩者形成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對老年患者進行神經內科的老年眩暈治療之前,必須對導致眩暈的病因進行查明,然后針對患者的病因進行下藥,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老年患者的眩暈疾病得以痊愈,才能夠達到預期治療的效果,使來年患者重獲健康。
參考文獻
[1]唐聚花,張道培,劉青.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椎-基底動脈血管狀態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21(23):2714-2717.
[2]趙永,付煒,惠娟,等.神經內科眩暈及頭暈專病門診患者的病因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6,33(5):849-852.
[3]毛曉薇,畢曉瑩.神經內科171例鼓勵性眩暈患者病因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6,11(5):373-377.
[4]鞏忠,鄭典剛,蔣初明,等.神經內科門診主訴頭暈患者病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3):409-410.
[5]岳宇峰.神經內科老年眩暈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療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