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要:美術教育的并不是為培養名師畫家為目的的,美術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內涵,可以使人知道怎樣去在生活中去發現美,怎樣去尋找美,尤其對于特殊情況的學生,在他們心靈上同樣擁有發現美的“眼睛”。教師應針對他們的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補充他們的劣勢,借助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場景,將這些被上帝所“拋棄”的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景中激發出他們對美術好奇心與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關愛;興趣;創新式教學
一、特殊學校美術教育現狀
(一)特殊學生受歧視
特殊兒童是一個受社會所關注的弱勢群體,在身理、智力和心理方面都有著很大的缺陷,導致了他們無法像普通人一樣順利與人交流,在生活上與學習上同樣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因為他們與正常人有所不同,他們往往在社會上是被有些人歧視的,甚至連正常人的人權都沒有,而這些因素很容易導致他們產生各種消極、片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此,如果他們還不能得到正確的指導和安慰,就很有可能導致他們誤入歧途。
(二)教育方法缺乏效果
美術的專業教學特點大多數是合班制上課,課堂教學內容較少,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對于特殊學生主動性的指導,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老師往往不了解特殊學生的需求,而沒有對特殊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出合理的教學方法,導致多年來,特殊學校在美術教育中一直處于“低谷”現狀。不僅在美術教育中未能達到理想目標,也降低了特殊學生對于美術專業的興趣。另外,教學思想陳舊,美術本是一門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學科,然而學校對此受傳統理念影響導致學校信息堵塞、教學設施不完善,美術本就是思想開放,身心融入大自然的一種學科,可老師怕學生外出出事,使得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有限。
(三)學生視野受阻
因為學校要保護特殊學生的人身安全,各地特殊學校采取全封閉式的管理教學,這從教師們的角度上考慮是為了避免發生意外事故,降低人員傷亡,但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種封閉式教學嚴重影響學生對美術發展的視野,也導致了學生無法接觸學校外的世界,使得學生內心封閉和狹隘,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新事物的向往。
(四)教學水平落后
特殊學生學習美術對于心理健康是具有極大的幫助的,教研活動的有效展開對于明確教學目標和方向、提高教學水平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然而,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特殊學校對于學生學習美術的教材和方法似乎并不完善,很多殘障學生沒有相應的教材學習,美術教育教學的方向基本是模糊的。
二、特殊學校美術教學方法及政策
(一)情景教學
美術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而鮮明的標志之一,在視覺上和思想上都有著直觀性和具體性。在美術教學課堂中,處于劣勢的特殊學生同樣也有著自己的優勢,雖然他們在視覺上失去了優勢,但他們在觸覺上的感官得到了提升;雖然他們在聽力方面受到損傷,但他們的雙手卻變得很靈活,老師在教學中能利用特殊學生的優點去補充缺點,這樣就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特長,增長他們的自信心,引發他們對學習的求知欲。設置情景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快的學習知識,例如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出去寫生,給同學們介紹美術繪畫的技巧,讓學生既接觸新鮮事物又能學習美術知識,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新式教學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增加學生對美術教學的吸引力,隨著新世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課堂融為一體,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美術課上,老師可以借助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老師還可把美術繪畫過程做成課件形式展示給學生,將繪畫的過程通過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一目了然,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美的享受。通過多媒體的教學形式使美術課氣氛變得活躍起來,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三)從生活中感受美術
美術學習就是一個接受新事物、一場藝術創作的過程,因此離開了生活的藝術是一個沒有想象力的藝術,尤其對于特殊學生而言,他們在有缺陷的情況下對新事物的感知和體驗是與正常人不一樣的,因此他們的想象力極其豐富,教師就要鼓勵他們從生活中去捕捉精彩的瞬間,逐漸讓他們走出內心的陰影,讓他們善于挖掘不平常的美,意識到美術新奇。
三、總結
美術教學不僅能培養特殊學生對事物的感官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美學觀念與思維。“上帝給他們關閉一扇門,但同時也給他們打開一扇窗”殘障學生雖然有很多先天不足,但只要他們抱著一顆平常心,在學校老師悉心教導下,學生們就能很快的走出人生陰影。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公共政策也在逐漸向弱勢群體傾斜,我們要給予特殊學生一種特殊教育,只有真正走入到他們的生活才能體會到人生的不信,只有照顧過殘障人士才會懂得怎樣去付出,只有走進殘疾學生的世界才會懂得怎樣去關愛與奉獻。
參考文獻:
[1]王忠尚.《聾啞學校美術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學術期刊 《藝術科技》 2013年2期
[2]李麗喆.《淺談如何打造初中美術高效課堂》 學術期刊 《讀與寫(上,下旬)》
[3]吳超. 《也論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 學術期刊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