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玨
摘 要: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問題導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展開模式。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實現問題導學,這同樣會為知識教學提供很好的輔助。同時,教師可以透過地形圖以及一些相關的圖像來實現問題導入,這對于學生的識圖能力以及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樣會起到非常好的輔助效用。此外,教師也可以結合課程教學的重點以生活化的形式來提出相關的思考問題,這不僅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引發學生思考探究,這也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展開知識的應用實踐。
關鍵詞:問題導學;高中地理;教學;應用研究
目前,許多高中教師普遍忽略學生對地理實際應用的價值,還有一些高中教師甚至只關注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從不注重學生的思維模式,更不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疑問的激發,這勢必會扼殺學生創造力的萌芽。所以,高中地理課堂現在都采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既可以改善學生對地理的傳統印象,又可以提高高中生的地理成績,為高考打下不可動搖的基礎。
一、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能夠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運用問題導學的基礎和前提,而這項工作要在預習階段完成。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問題導學時,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預習前,教師要提出預習的要求,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主要來源于下面幾個方面:
1.來源于教材內容而提出的問題。教材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已有的認識有差異,因此產生疑問。比如,學習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時,部分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節,地球應該距離太陽最遠才對,怎么會過近日點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會過遠日點呢?”
2.聯系國際和國內的熱點事件而提出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這一內容時,有些學生在雜志上看到一則消息:在中東的多哈,養活一顆樹至少得花費5000美元。如果你想知道一個多哈人是否富有,只要看看他家院子里有幾棵樹,養沒養花,有無草坪就知道了。這些同學根據這則消息,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并論述了節約用水的問題。
3.聯系當地環境的異常變化而提出的問題。像水災、山體滑坡、地震等,特別是近幾年全球各地到處發生強烈地震,會使學生思考很多問題:地震是怎么產生的;地震發生時,為什么先感覺上下顛簸,然后才是左右搖晃;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都勻市為什么不會發生地震;我們家鄉的山體滑坡為什么會頻繁發生;怎么預防。
二、問題情境創設的思路構建
1.創建原則。(1)誘發性原則。教師在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時應通過類似于懸疑小說的“沖突制造”思路進行懸疑構建,讓學生產生一種懸念,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從而使得有效學習的效果被擴展到最高。經過充分研究可以證實:如果把原有知識點和新知識點結合起來,進行新舊知識對比,最能激化學生的認知沖突。但同時,想要滿足以上的這些條件,就必須全面分析學生在初中時期所掌握的知識,通過新舊知識的系統學習,找到相應的結合點。例如,當教師講到“三圈環流中風帶的形成和分布”這一章節的內容之前,首先設置地面風的形成機理以及相關的問題進行設問。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進行氣壓帶相關知識的學習中,通過推理得出“風帶位于高低氣壓帶之間,且一定由高壓帶指向低壓帶,考慮地轉偏向力后,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這樣的結果并把原理牢牢記住。(2)展示原則。進行問題情境創設,一定要利用形象化的各種案例進行直觀聯系。學生不能單純記憶單一的項目,而要根據思維導圖的引導按照清楚可見的思路進行思維和記憶。比如當教師講到我國西北地區的地形時,就要把相關的素材進行緊密相連,把相關的圖片進行各種連接和分析對照,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充分理解大氣、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壤資源、地形資源和巖土資源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使得他們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但又相互獨立的復雜關系進行巧妙地展示。這樣學生就不會從單一方面進行片面思考,而是善于通過整體角度進行思維模式的轉化,對未來的發展性學習思路構建有很大的提高。(3)層次原則。在進行問題創設的時候,要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低處向高處、有層次的方式進行創設,通過創設問題使學習效果整體提高,還要將問題的討論進行有機地整合,使得系統認知結構被學生們接受。
2.創設問題的思路。(1)利用實驗進行問題的創設。例如,在處理地球的自轉公轉問題時,可以讓學生撥動地球儀,按照地球自轉方向進行觀察。在觀察中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不同角度地觀察,按照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別性的描述。這樣就可以直觀地讓學生觀察到知識的由來,也使得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2)通過觀察日常的景象進行學習。例如,講到冷空氣形成冷鋒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觀察天氣,考慮到本地的雨雪大風以及氣溫情況,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析,把課文的內容和實際觀察的情況進行一一對應,使得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牢記于心,達到教學目的。(3)提出假設,檢驗環境。地球自轉的時候是傾斜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進行大膽假設:如果地軸是完全垂直的,那么地球自身的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關系是什么,地球的計時會出現什么變化,是否會出現晝長夜短,或者晝短夜長,為什么會有四季變化,產生這些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和現實是否相符。因為結論不符,所以假設不成立,反推出正確推論。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教學法有著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教師在實際運用中教師可以按照上文提到的方法進行知識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得課堂變的更高效。
參考文獻:
[1] 法朋光. 高中地理“目標導引――探究導學”的教學模式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單莉.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陳英.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