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大難題,就是后進生和情緒問題學生的溝通與轉化工作。這些學生往往在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兩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面對這些學生群體,最常見的談心、傾聽、獎懲等方法,往往收效甚微,有時甚至會起到反作用。而閱讀療法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學生群體的狀態,讓他們的行為和觀念有了根本的改變。
【關鍵詞】初中德育 閱讀療法 可行性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071-02
一、閱讀療法理論
王波在《閱讀療法》一書中將閱讀療法定義為 “將圖書用于治療的技能”[1]。《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對閱讀療法的釋義為:1.有選擇的讀物輔助醫學和精神病學的治療;2.通過有指導的閱讀幫助解決有關個人本身內在的問題[2]。這兩種解釋都簡潔明了地呈現出閱讀療法這一理論的兩個關鍵:一是治療作用,二是以閱讀為治療方法。
閱讀為什么能成為治療個人本身內在問題,或者說個人心理性問題的方法呢?這和閱讀這一行為的對象有著密切的關系。二十多年來,對于閱讀療法的研究都把閱讀書目傾注在文藝作品上,包括散文、小說、詩歌、繪本等。這些作品屬于藝術的范疇,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閱讀這一行為可以成為一種治療的手段。古羅馬詩人、批評家賀拉斯在《詩藝》中就闡述了文藝作品具有寓教于樂的藝術功用,“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3]”賀拉斯認為好的文藝應該同時具有“教”與“樂”的功能,閱讀療法也遵循這一原則,所選擇的文藝作品必須是讓人喜愛而又具有引導、釋放等治療意義的。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一大難題
學校的德育工作絕不是開設一門德育課程就可以完成的,而“要從學生的生活沖突和矛盾出發,引導學生理解和體驗生活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以達到培養有道德的個人和有道德的社會的效果。[4]”
初中是義務教育的第二階段,在這三年里,一部分學生由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或社會原因,對學習已經喪失了熱情和信心,小部分學生甚至對自己的整個生活都極度失望。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成績不理想成為后進生,也有一部分人成績不差,但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而初中德育工作的一大難題,就是這部分后進生、情緒問題學生的溝通與轉化工作。這些學生往往在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兩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面對這一群體,常見的談心、傾聽、獎懲等方法,往往收效甚微,有時甚至會起到反作用。而閱讀療法的介入,則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學生群體的狀態,讓他們的行為和觀念有了根本的改變。
三、閱讀療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開展的可行性分析
閱讀療法與傳統德育方法相比,在實施之前需要幾個條件。
首先,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學生不抗拒、不過分防備。這要求教師既要注重教育技巧,又有較高的人格魅力。初中階段的學生相較于小學階段,更有判斷力和方向性,對教師的要求也隨之增加,如果一個教師讓他們覺得很有距離感,或者教學水平很低,他們就會用冷漠的態度拒絕教師的靠近。這樣的教師也就無法讓學生參與到閱讀治療的過程中來。
其次,教師對于優秀的文藝作品有相當的了解和積累,以便針對不同問題的學生開出不同的書目。閱讀治療的手段就是“閱讀”,如果教師本身對閱讀沒有興趣,沒有足夠的閱讀積累,就無法引導學生走近閱讀。即便教師掌握閱讀治療的書目,也無法在閱讀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把治療目的和閱讀書目的相關內容進行聯系。
第三,教師要在閱讀療法實施期間持之以恒地關注學生的閱讀情況,并在每個階段和學生針對書目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探討。這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閱讀治療效果的最大化。閱讀療法的關鍵在于學生將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交流,以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例如,針對強烈自卑的學生或遭遇重大家庭變故的學生,我們可以推薦合適的悲劇小說作品或人物傳記,當學生閱讀到書中主人公不公正地陷入逆境、遭遇不合理的苦難時,學生可能因為不了解后面的情節發展,而陷入更加強烈的負面情緒中。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和學生就書中內容進行探討,引導學生認識世圖艱險和人世無常的道理。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閱讀中把自己內心對于生活的過度的恐懼、悲觀、自憐等情緒發泄出來,轉變為適度的情感,最大程度上消除家庭變故對他造成的負面影響。
閱讀療法與傳統德育方法相比,優勢在于它的隱蔽性、便利性、持續性和內化性。
(一)隱蔽性。 閱讀療法開展時,教師可以不必讓學生感受到他在接受“德育”,尤其是非語文教師引導孩子閱讀時,孩子會更單純地揣測教師的目的。而當教師隱蔽地把治療書目推薦給學生時,學生的心理沒有設防,這更有利于學生在無壓力的閱讀中,不自覺地收獲情感和理智的教育。
(二)便利性。初中生相比于小學生,閱讀能力更強,這位閱讀療法的開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小學階段的閱讀治療更依賴于繪本的閱讀,閱讀面比較狹窄。而初中生的治療書目選擇就多得多,繪本、小說、散文、詩歌等都可以成為他們閱讀的對象。他們只需要靜下心來,就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置身于閱讀治療中。
(三)持續性與靈活性。相比于談心、傾聽和獎懲這些傳統方法,閱讀療法的開展通常需要一個學期、一年甚至更長。在這個較長的過程中,學生按計劃不斷閱讀治療書目,就等于不斷在接受德育。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學生出現任何新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閱讀書目的調整來更新和完善治療過程。由閱讀指向德育的過程,又因為始終伴隨著閱讀的愉悅感,而讓學生樂于接受,因而可以更持久地開展。
(四)內化性。閱讀療法必須通過學生接受藝術作品來達到效果。那么,在保證治療書目推薦無誤的前提下,學生閱讀書目,接受其中內容,與作品發生共鳴,產生喜悅、憤怒或悲傷的情感,就是把閱讀療法的“藥”內化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去。這比起老師口沫橫飛的說教,比起精細量化考核的獎懲更加貼近學生的心靈,更多地是學生“主動”把藝術作品內化為心靈力量的過程。
四、閱讀療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實踐探索
筆者選擇初中階段的部分后進生和情緒問題學生,開展為期兩年的閱讀治療個案研究。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自身的閱讀和總結,也借鑒宮梅玲等學者的方法,將初中德育中的閱讀書目細化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解除親子溝通障礙類。如劉墉的《少爺小姐要爭氣》和《超越自我》,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周國平的《妞妞》等。
(二)告別抑郁與焦慮類。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圍城》,露易絲·海的《生命的重建》,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5]
(三)增強自信,培養毅力類。如秋微的《再見,少年》,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余華的《活著》、雨果的《悲慘世界》,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怎樣煉成的》,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等。
(四)引導人際交往類。如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劉墉的《說話的魅力》,林語堂的《說話之道》等。
跟蹤治療期間,教師需要定期跟學生交流閱讀心得,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感悟作品的內涵。通過閱讀,大部分學生原本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尤其是抑郁焦慮的學生、自卑或缺乏毅力而學業失敗的學生,羞于交際或不善于交際的學生,他們的閱讀治療效果尤為突出。而相較之下,親子溝通障礙的學生,通過閱讀治療后效果卻參差不齊,其中家長愿意和孩子一起參與到閱讀中來,做到親子共讀的這部分家庭,親子關系改善明顯,孩子的生活熱情和學習熱情都顯著提高。相反,那些家長拒絕參與閱讀或沒有堅持閱讀的家庭,親子關系的改善程度很小,也不夠穩定。因為親子關系是雙方的,不是學生單方面可以解決的問題,部分親子溝通障礙,源于家長的冷漠、自負、粗暴,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單方面對學生施加影響,就不能根本上促成親子關系的和諧。
五、小結
閱讀療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是可以發揮良好作用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學生使用閱讀療法,絕非意指這些學生是行為或心理上的“患者”或“病人”,而是指他們在行為或觀念上存在一些需要糾正的問題,我們通過閱讀的方法來幫助他們。
閱讀療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實踐還存在一些問題無法解決,例如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延長閱讀的持續性,如何把學生的閱讀治療情況進行科學化的測評等。筆者將繼續這方面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255-256
[2]劉少紅.“閱讀治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3,(5):26-28
[3]賀拉斯.詩學·詩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55
[4]杜時忠.當前學校德育的三大人事誤區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78-81
[5]宮梅玲等.閱讀療法立體化運作模式探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5):85-88
作者簡介:
蘇婷,1987年生,女,福建武夷山人,碩士,廈門十中語文二級教師,主研初中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及班主任德育工作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