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鳳霞
摘 要:數學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學是學生難以掌握的內容,要使學生學懂弄通,就必須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大方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動手操作,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0-0088-01
小學數學教學所承擔的不僅僅是打好數學的基礎,而且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完成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等任務。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把重點放在教學過程如何落實素質教育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難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志從趣生”,干什么事情都要從興趣出發,有興趣才能有主動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與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本身相聯系的直接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愉悅、樂學”的教學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學“四邊形”這節課開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圍成”的含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做一個游戲,讓幾位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圈內圈外各站一名同學,要求這兩位同學想盡辦法分別突圍到圈內或圈外(既不能從上面跳,也不能從下面鉆)。然后在游戲中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使這兩位同學既出不去又進不來?學生們立即被游戲吸引住了,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只有緊拉手,不留空隙才能做得到。由此,學生對“圍成”的含義也就既形象又牢固地印在腦海之中,同時為下面教學“四邊形”的含義掃清了障礙。教師通過游戲設疑,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使學生的身心活動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了學習的內驅力,也使學生通過游戲去分析、比較、抽象,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讓學生動手動腦
在幾何圖形教學中,根據學生好動的特點,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自我表現機會和相互交流的機會。要通過操作和表達相結合這種有效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例如,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方形三者之間的異同是教學中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教材結構特點,借助學生自覺思維,可以通過用直尺量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知道它們邊的特點,通過用三角板比一比角,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從長方形框架的變形知道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角的不同。另外,還可以通過數方格和彩條比示,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和理解,等等。這節課自始至終離不開學生直觀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發表意見,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操作中進行思考,并運用已有的知識展開討論,要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出三者之間的異同點并最終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了思維,并且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師生的合作精神和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較好地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時機,以可觸、可摸、可觀的教學手段來形象地進行滲透。如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三者之間的關系,就體現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教學時,可從學生常見的圖形入手,如先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再認識平行四邊形。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來認識四邊形,而數學本身的邏輯正好與之相反。教學中,既要充分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編排特點,又要適當滲透數學本身的邏輯關系。如開課時,教師從游戲入手,講“圍成”的含義——圍成的圖形——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初步領會它們的關系。在全課總結時,再利用直觀教具,由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適當地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
四、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數學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獲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能力,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如“四邊形”這節課認識的是幾何圖形,幾何圖形本身蘊含著無限的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裝飾、美化生活的作用。所以,在鞏固練習時,要讓學生利用手中的七巧板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動手拼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學生爭先恐后地參與活動,很快用三角形、四邊形組合出了小帆船、小亭子、小鴨子等生動的圖案,活躍了思維,開拓了思路,對培養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勤于動手,善于動腦,勇于探索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學習習慣。
五、結束語
數學教學要緊緊圍繞著素質教育這個大方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動手操作,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要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方面下功夫,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徐萬軍.思維讓數學走向理性[J].遼寧教育,2011(03).
[2]施華玲.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之滲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06).
[3]鄭毓信.數學思想、數學活動與小學數學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