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藝節目自發展之初就吸引了廣大受眾的關注,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電視臺收視率的中流砥柱。多數電視臺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追求高收視率,紛紛開始效仿收視率高的綜藝節目,導致電視綜藝節目同質化、娛樂化過度。大眾如果長期沉浸于這種低級審美趣味的娛樂文化中,認知能力會逐漸喪失。電視臺如果一味迎合受眾,節目缺乏實質性的內容,會造成受眾流失。應積極進行引導,構建一個健康和諧的媒介環境,更好的發揮綜藝節目的作用。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過度娛樂化;引導對策
娛樂化本就是綜藝節目應有的屬性,為受眾提供某種休閑消遣和感性的快樂訴求。隨著綜藝節目不斷發展,受眾參與度不斷提高,電視綜藝節目呈現出一種大眾狂歡的景象。電視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綜藝節目不應只滿足于為受眾提供感官和情緒的表層快感,更應冷靜下來,滿足受眾深層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更多更好的綜藝節目,既能使受眾輕松愉快,又能增加受眾的文化內涵,從而促進大眾、社會健康發展。
一、綜藝節目的發展和現狀
綜藝節目是一種娛樂性的節目形式,通常包含了音樂、舞蹈、搞笑等各種不同性質的演出,大多只在電視播出,會邀請現場觀眾參加錄影,也有現場實況播出的節目。國外的綜藝節目起步相對較早。中國的綜藝節目最早出現在香港和臺灣地區。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才初見端倪。據搜狐娛樂報道,2015 年全國綜藝節目 215 檔,2016 年僅真人秀節目就將超過 400 檔,這表明電視綜藝節目將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
就現狀而言,很多選秀節目,挖掘選手“背后的故事”,捏造虛假故事,抓住一點無限放大夸張報道,完全不尊重事實,過度炒作,盲目克隆。大部分節目僅存活幾個月,甚至名字也沒有被觀眾記住便銷聲匿跡。為了討好受眾,以娛樂為尊,制造低俗膚淺的節目,導致價值觀偏移,只追求滿足受眾淺層次的感官愉悅。如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過偷窺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緋聞和私生活上。其次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都逐漸趨同。某一類型的節目火了,必然會出現類似的節目。首先,是節目內容上的模仿。歌唱選秀節目火了,全國上演選秀比賽;相親節目火了,電視臺又以各種方式當紅娘;最近的喜劇節目更是忙壞了幾位喜劇人。其次形式上的雷同,相似的舞臺燈光,歌唱比賽的“導師座椅”,相親節目的“亮燈選擇”,喜劇節目的“助演嘉賓”等。
二、綜藝節目過度娛樂化的原因
(一)經濟利益的驅使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電視臺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關注經濟利益。電視媒體在市場化運作中,以“收視率至上”為經營理念。收視率的提升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隨著近年來綜藝節目的盛行,大部分省級衛視不惜重金打造綜藝節目。綜藝節目仿佛成為了衛視比拼收視率的法寶,高度重復化的綜藝節目使得電視熒幕出現了過度娛樂化現象。然而,收視率并不是衡量節目好壞的唯一標準。
(二)受眾本位理念的影響
受眾本位理念認為,受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傳播什么。但是受眾的精神需求中除了高尚的部分,還包含人本性里所帶有的低級庸俗、不健康的部分。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滿足人的好奇心和窺私欲,電視娛樂信息工作者自然會大力宣傳受歡迎的娛樂信息。但受眾接觸信息量是有限的,因此,綜藝節目必然會出現高度重疊現象,出現大量相似的節目類型、相同的板塊結構、相仿的娛樂方式。
(三)大眾文化的普及
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轉變,新媒體的普及,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教育普及,公眾閑暇增多,傳統的以精英文化為主導的文化被以大眾文化為主導的現代文化取代。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本身具有娛樂性、通俗性和大眾傳媒的依賴性等特性。大眾文化從功能上來看,是一種游戲性的娛樂文化。大眾文化促進了大眾傳播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意識和參與方式逐漸成熟,配合電視視聽媒介,綜藝節目成為受眾娛樂和消費的主要內容。
三、綜藝節目過度娛樂化的對策分析
(一)宣傳主流文化,承擔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
就電視媒體而言,作為向大眾傳播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媒體傳播信息應該擺脫低俗濫情,宣揚主流文化。2011年中央電視臺節目評價體系進行了重新調整,改變了唯收視率獨尊的現狀。新的評估體系將引導力、影響力、傳播力以及專業性等作為評價指標,體現了電視媒體在新時期需要秉承人文情懷與社會責任。
(二)節目創新,增強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
就節目本身而言,相互克隆的跟風炒作和娛樂節目的自我復制,使電視媒介的創新機制受到了嚴重的抑制。一種類型的娛樂節目經過短暫的膨脹發展之后,如果不及時從復制中進行形態創新,就很容易出現“審美疲勞”,被觀眾厭煩拋棄最終走向沒落。因此,要立足本土,進行節目創新。節目策劃立意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健康向上。其次,主持人作為電視媒體的信息傳播者,是受眾焦點,其氣質和親和力會對觀眾產生很大影響。
(三)加強節目監管力度
除了電視臺自律和節目創新策劃之外,還需要監管部門從政策上進行調控和管理,加大監管力度,提升監管水平?,F在地方電視臺內部一般對節目實行“三審制”,三級審查,多級過濾。各省上星的節目還要接受國家、省兩級廣播電視中心的收聽收看中心的監控。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限娛令”,對娛樂節目的播出時段、播出數量、節目質量等進行了規定,如若違反規定則勒令停播,從而給其他節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電視綜藝節目的娛樂化發展及趨于完善任重而道遠。在綜藝節目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警惕綜藝節目的娛樂底線,避免其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迎合受眾。要注意監督引導,增加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充分探析受眾的審美情趣,發揮電視綜藝節目的融合能力,將文化傳播完美融入到綜藝節目中,真正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為社會提供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郭世俊.淺析我國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現象[J].今傳媒,2012(05).
[2]劉永霞.淺談綜藝節目的泛娛樂化傾向[J].大眾文藝,2011(12).
[3]陳曉輝.電視泛娛樂化現象淺析[J].新聞傳播,2005(10).
作者簡介:相娜(1993.6-)女,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