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陽
摘 要:國家目前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全面性、發展性、創新性的特征表明《體育與健康》教學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學改革發展注入強有力的動力。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邏輯分析法闡述拓展運動的內容及其價值,通過對北京師范大學成都實驗中學的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拓展運動的調查研究,分析在初中引入拓展運動體育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拓展運動;初中體育;素質教育
一、前言
“拓展運動”,又稱“外展運動”,它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英國,英文為Outward Bound,意思是一艘小船離開安全的港灣,駛向勇敢的探險旅程,去接受挑戰,戰勝困難。就拓展運動一方面是以凝練團隊為核心目的,另一方面是激發個人潛能。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對北師大成都實驗中學初一(1)班、初一(2)班、初二(1)班、初二(2)班、初三(1)班、初三(2)班,6個班級進行調查研究(共237人,年紀為13~15歲)。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期刊、網絡、書籍等文獻進行調研,了解該課題研究現狀,力求能夠避免不足。
(2)問卷調查法
對6個班級進行實驗前問卷調查和實驗后問卷調查,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獲得相關資料。
(3)邏輯分析法
以調查的實際結果為依據,結合查閱的相關文獻資料,將運用邏輯學的知識,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從而得出結論。
三、結果與分析
1.拓展運動引入初中的分析
(1)從場地器材分析
拓展運動擁有便利性。在場地條件方面看,它不需要標準的田徑場,只要有一片空地就可以開展拓展運動。另外,器材成本也較低,有些項目所需器材可自制,不需購買專業運動器材。拓展運動所需場地、器材都有的學校,不需要在去購買設備,正是這一特點,使其更有利于進入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因此在初中開展拓展運動是可行的。
(2)從安全角度分析
在美國的專業調查機構做過一項“每百萬小時活動的受傷數”的調查,結果顯示:拓展運動3.67、籃球2650、足球4500。可以看出,拓展運動還是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的。拓展運動場地相對要小,可能就半個籃球場那么大,而且每個學生都是“安全員”,那么這樣存在的安全隱患也就相對要少了。因此從安全角度分析,在初中開展拓展運動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證的。
(3)從體育教學角度分析
拓展運動以“先行后知”的體驗式學習方式為主,讓學生在愉快、積極的參與中學到知識、領悟道理,通過親身體驗來挖掘自身的潛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果敢、頑強、自信、團結等優良品格的形成。它讓學生在激動、恐懼、猶豫、喜悅中不斷提升對生活的感悟。
(4)與傳統體育教育對比分析
傳統的體育項目更注重以基本技術、戰術、技能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學習效果對體能與健康的幫助。拓展運動則更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提高團隊精神以及提高職業素養,為適應進入高中和高校做準備。學校選擇拓展運動的初衷也許正在于此。其次因為拓展運動不受天氣影響,如果下雨可以在室內進行,這樣就豐富了學生的娛樂時間,告別了把體育課用來自習的悲劇。也是因為這一點使的很多學生愛上拓展運動。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拓展運動作為新型的教學方式進入學校課堂是對傳統教學的一個必要的補充,是一種教育嘗試,它使教學的外延不斷擴大充實,以人本主義理念為價值取向,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發揚學生的主題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了學生的個性與人格、集體與合作、適應與創新、潛能與價值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將傳統教學和拓展運動有機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初中階段引入拓展運動是非常必要的。
2.建議
(1)拓展運動教材建設問題
目前我國初中選用的體育教材可分為統編教材、省編教材、自編教材幾大類,但無論哪個教材里面的內容都是以傳統體育為主體,很少涉及到拓展運動方面的內容。因此在初中要想很好的開展拓展運動,必須要解決教材問題。
(2)師資隊伍專業化問題
在目前的初中,體育教師一般都是體育教育專業畢業,而在目前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都是以傳統的體育項目為主體,很少涉及到一些新型的體育項目。那么如果在初中開展拓展運動,往往從事這一教學的是現階段的體育教師,其效果就達不到拓展運動所要求的目的。
(3)拓展運動基地建設問題
對于現階段的初中而言,并沒有投資人力物力去建設一片專門的訓練基地,拓展運動的開展也僅局限于操場、籃球場、排球場和教室。而這些場地只適用于開展一些簡單的,地面的拓展項目,對于那些低空的項目而言就很難開展。那么僅僅開展簡單的地面的拓展運動將大大的減小拓展運動的挑戰性、豐富性和娛樂性。
參考文獻:
[1]陳建翔.談談拓展訓練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1997(5):3-5.
[2]曹彧.把脈校園拓展訓練學生日益成為活動主體[EB].中國體育在線,2003.
[3]張亞琪.關于將拓展訓練引入大學體育課的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3(4):7-10.
[4]陶宇平,彭福棟.學校拓展訓練[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