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芩
摘 要: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若能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讓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
關鍵詞:學習習慣;小學數學;培養;興趣
小學數學的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同時也應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果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便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利用課前3分鐘的一個小游戲,一個小比賽,一個故事……來抓住學生注意力,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在學習的對象上,使感知活躍,注意力集中,觀察敏銳,記憶力持久而準確,思維敏捷而豐富,激發和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自主探究是指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自己解決發現新規律,是實行知識的再創造。能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是關鍵。要在研究教材和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學生在新知識學習之前,通過預習,把自己能學懂的學懂,能掌握的掌握。學生的個性是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才能煥發生命力。
三、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合作探究是自主探究的深化。合作探究是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恰當的組織和調控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小組合作,班級合作”為基本教學形式,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互動,積極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全過程,合作探究學習,獲取知識,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在上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這個單元,多數我是要求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不僅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還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讓原本平淡繁冗的課堂變得充滿生機,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已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傾聽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注意傾聽他人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傾聽與表達共同組成與人合作交流的基礎。在活躍的數學課堂里,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如何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聽——傾聽老師講課,傾聽同學發言,方能積極有效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開啟思維的火花,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進行。
五、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
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要培養學生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首先教師要“以身示范”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板書工整,清楚,給學生起到模范作用,針對學生拖拉、磨蹭、馬虎、不工整涂改等問題,應加大督查力度,必要時給予相應懲罰;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問題的必要步驟且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檢驗的良好的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縝密的思維品質。
總之,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形成過程。所以,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小到大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夏海波.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J].新課程·小學,2017(2).
[2]蘇麗.淺談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6(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