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瑩
【摘要】由于終結性評價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教學評價的中心逐漸移向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形成性評價及其反饋策略,從而有效利用利用形成性評價來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反饋策略 有效利用
從本質上講,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以及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有利于促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學評價式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的法師也是多種多樣的。近年來,隨著教學評價的發展,終結性評價的弊端日益暴露。形成性評價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主要的評價方法。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形成性評價騎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評價機制的現狀
“如果教學和評價緊密聯系,學生將會學到更多。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詳細信息,尤其是詳細評價他們的作業質量,或是向他們提供改進方法,乃是最大限度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本湍壳皩W?,F狀來看,教學評價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教學評價形式比較單一,依舊是以簡單粗暴的等級評判為主;反饋內容缺乏針對性,對所有學生都給予同樣的反饋信息;反饋信息的量不是過多就是過少等等。這些問題不利于評價機制功能的有效發揮,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二、形成性評價的含義
關于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學界看法不一。但從內涵上講,形成性評價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計劃實施中,對計劃、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動態過程的效果,及時反饋信息并做出適當調整,使計劃方案不斷完善,從而能夠順利地達到預期目的。形成性評價是一種不間斷的、動態的,互動的過程,包括頻繁的考試、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等。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區別主要在于評價結果的運用。相較于終極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結果不是用于評判學生的學習水平或者學校的教學水平,而在于為教學過程提供信息,要采取哪些行動,以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活動。
三、有效反饋的特征
向學生提供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基本組成部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實踐經驗表明,經常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關教學進程的信息,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適當的修正措施,使教學成為一個“自我糾正系統”。這實際上就是反饋。隨著形成性評價的逐漸發展,人們對它的它的認識逐步發生變化。現在一般特指在教學過程中而不是在教學過程之后發生的反饋。反饋的功能主要是找出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找到對策,縮小學生當前學習水平和預期目標之間的差距。為了實現這一功能,形成性評價的反饋必須是有效的。那么,什么樣的反饋是有效的呢?相對于較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有效的反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形成性評價的反饋具有描述性。在終結性評價中,學生通常是以甲乙丙、ABC或者分數的形式得到反饋信息。這種反饋信息并沒有使學生了解到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單純的分數會給學生學習過程已經結束的錯誤暗示,并且學生也無法根據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與提高。而形成性評價中的反饋是根據既定的學習目標與學生學習成果之間的距離提出描述性而不是評判性的信息。學生可以從中得到如何改進的具體信息。這種反饋會避免單純的分數或者等級評判,對學生后續的學習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其次,形成性評價的反饋是朝著積極的方向引導的。對評價結果的處理不是不斷地采取 否定的方式,而是要朝著肯定、積極的方向進行引導。這種反饋主要著眼于學生的進步,將學生與他自己過去做比較,指出哪些方面有進步,這種評價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期取得更大的進步。但是這種評價必須實事求是,基于學生學習的實際。如果學生做的不夠好,不能堅持說他做的不錯。這種濫用“表揚性反饋”的做法也是不符合有效反饋的要求的。教師必須選擇恰當的反饋,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以及對他的努力的認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有針對性的不知某些學生有那能力完成的學習任務,在學生完成后及時作出積極的反饋進行引導。
第三,形成性評價的反饋是具體的。美國學者溫莉瑞兒(Valerie J. Shute)認為,如果反饋給學生的信息是如何獲得更佳答案的具體指導,而不僅僅是指出他的作業正確與否,那么這種反饋往往更有效。具體的反饋才能使學生了解下一步做什么,如果反饋不夠具體清晰,學生可能會感到疑惑。具體性反饋的內容比判斷式反饋要豐富得多,因為它可以:(1)重點分析教師給出的題目;(2)重點分析學生的答案;(3)討論具體的錯誤;(4)提供參考范例;(5)提供指導意見。前面三點可以使反饋更具體、更直接,后面兩點則使反饋更一般化、更簡易化。學生難以確定反饋的具體含義,他們往往需要更多地解釋才能領會。但“具體的反饋也不要具體到像教師自己在做這項工作一樣”。反饋的具體性是指教師可以指出學生的錯誤及錯誤的類型,但如果在反饋中改正了學生所有的錯誤,那么學生自身就失去了改進的機會,就會變得無事可做了。形成性評價的反饋更加具體清晰,更利于教學活動的改善和提高。
四、有效反饋的策略
教師只有將反饋信息有效地傳遞給學生,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反饋?以下,本文從“何時提供反饋、提供多少反饋信息、用什么方式反饋”三個方面探討有效傳遞反饋信息的策略。
1.提供反饋的時機。有學者(如溫莉瑞爾)根據反饋的時間長短,把反饋分為及時反饋和延時反饋。美國學者蘇姍(Susan M. Brookhart)認為,當學生學習較簡單的基礎性內容
(如基礎數學)時,他們需要獲得即時的對錯反饋信息;而對于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目標的學習內容(比如寫作或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在觀察了學生處理具體問題的方法后再作出反饋,這會幫助教師對他們后續的學習提出建議。教師確定反饋時機的一般原則在于: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何時想聽到反饋。
2.反饋信息的多少。雖然形成性評價的反饋要求具體清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反饋信息越多越好。如果一旦反饋的信息太多,一方面會掩蓋重要信息,使反饋效果降低;另一方面還可能會使學生負荷過重。因此,反饋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往往習慣于把自己注意到的都反饋出來。雖然,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幫助學生盡可能的接近學習目標,但這樣的反饋并不一定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如已達到了哪些方面的學習目標、哪些還沒有達到)的同時,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客觀的進步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以及錯誤的關鍵程度來進行反饋信息的篩選,對于需要詳細反饋的信息,教師可采用部分提供的方式。只有這樣,反饋的信息才不會由于過于龐雜而容易失效。并且,這種反饋信息的漸進性還可以幫助學生控制錯誤的出現頻率,并獲得足夠的信息去糾正自己的錯誤。
3.傳遞反饋信息的方式。教師向學生提供反饋信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情況適合不同的反饋方式。有些情況適合教師作口頭反饋(如對學生課堂上提問或者回答問題進行反饋);有些情況適合教師作書面反饋(如檢查學生的書面作業);還有些情況適合教師作示范(如進行英語語音教學)。此外,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也有助于達到更好的反饋效果。同時,教師也需要考慮是選擇個別反饋還是集體反饋。個別反饋能使特定學生覺得教師重視他的學習;而集體反饋則能讓更多學生接收到反饋信息,也就是利用一個學生的問題,達到指導全班學生的效果。這兩種反饋方式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
參考文獻:
[1]許華瓊,胡中鋒.形成性評價及其反饋策略[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0,01:23-26.
[2]Ellen 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理解課堂中的形成性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2,04:3-6+20.
[3]劉金花.淺談如何優化英語課堂中的形成性評價[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267-268.
[4]朱魯子等.走火入魔的英語[M].長沙:湖南出版社,2004.
[5]喬紅娟.淺談形成性評價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J].成功(教育),2011,05:155-156.
[6]Bachman,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
[7]Valerie J.Shute.Focus on formative feed-back[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8(1):157-179.
[8]Hughes.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134 -139.
[9]Susan M.Brookhart.Feedback that fits[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7(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