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陳燕菲
【摘要】“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是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必修的一門專業通識課。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是增強材料專業本科生對目前新材料新技術發展現狀的認知能力,提出如何實現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同時,針對學生個體發展科學研究型人才的遴選式培養策略。
【關鍵詞】定制培養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漸進式考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033-01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多年辦學經驗的積累,辦學規模已長足發展,辦學深度和梯度趨于完善。材料專業作為工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高校的本科培養目標分為培養科學研究型人才和工程應用型人才兩種。我校結合本省工業生產的現狀和對材料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將材料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工程型應用人才的培養上。為達成該目標,特開設“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以期加強對材料專業本科生的工程應用技能的提升[1]。筆者在參與該課程的教學環節和實踐環節過程中,針對本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以下總結和思考。
一、我校“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我校的“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筆者從開課學期的選取、課時數設置、教材選用及任課教師搭配等硬性條件方面進行淺析。目前該課程在我校的材料專業教學體系中,將講授時間安排在大四課程的第一學期中,教學課時為32學時,教材未指定,任課教師由多名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共同組成。首先,從課程安排的學期說起,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屬當前新材料新技術,而隨著目前材料技術的發展速度,新材料新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2]。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對新技術的認知不充分的情況下講授,課程的設置初衷會大大折扣。該類現象的解決方法可以通過課程講授時間的調整來優化,從學生進入大三專業課學習階段開始,每學期分配16~24課時,伴隨其到畢業學年。由此學生對新材料技術發展的了解呈逐漸加深的態勢,將了解材料技術發展動態成為專業學習過程中習慣,進而起到深化本課程教學目標的作用。其次,從教材選用方面,由于課程內容與時俱進,且會出現多學科、多種材料技術的交叉的現象。本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決定無法使用固定教材,與固有的專業課程授課模式存在差別,這就對任課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多名任課教師共同承擔,集合了各個專業方向的優秀教師資源,便于彌補由單一教師獨立承擔該課程的不足,諸如單一教師專業知識背景的狹窄、科研方向的局限所引起的對新穎材料技術了解的缺失,通過多名教師共同教學相互彌補,利于達到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
二、我校“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在我校教學過程中未開設有實踐教學部分,這是由于該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設置尚未完善,無法系統并科學的實現實踐教學目標。這種現狀并非說明該課程無需設置實踐教學部分,僅僅是因為現有實踐教學所需硬件條件的不足導致。目前我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個人課題來彌補實踐教學的缺失。任課教師承擔的課題內容屬于對現有工程技術需求展開的前沿性、深層次的科學研究,符合本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3]。多名導師分擔全體實踐教學部分,不但可以緩解課程實踐教學中硬件不足的現狀,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精準的專業方向,利于學生個體專業方向性的差異化培養,以適應學生在就業時,各類社會工作對相同專業人才在不同專業方向上的需求。
三、“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考核模式科學性探討
課程考核過程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種直接工具,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符合本課程教學體系的現狀。當前“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的考核方式是學生結課后提交一篇關于新材料新技術的結課論文,該論文的內容優劣和寫作規范與否等標準需教師自行把握,存在無統一標準并尺度難以把控等不足。因此如何科學的建立本課程的多元化考核體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如內容選取范圍可結合不同任課導師的研究方向,結課論文是否可逐步定位于文獻綜述論文,進一步實現漸進式的考核模式。在學生進入大四第一學期學習時,結課論文逐漸擴展和深化,以期論文達到發表標準,最終實現結課論文選題對應畢業設計題目,內容符合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要求。如此一來,一方面加快學生進入畢業設計的進度;另一方面激勵學生發表論文,提升科學研究能力。在我校材料專業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同時,引入對學生個體科學研究型人才的遴選式培養模式。
四、結束語
筆者對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各重要環節的思量,提出上述教學改革策略。諸多策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已開展,并卓有成效。筆者將實踐過程的經驗分享于同行,相互借鑒學習。在今后“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動態”課程以人才遴選式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中,作為任課教師不但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技能的再學習以滿足教學要求,還需任課教師本著課程教學目標,探索漸進式考核模式,引入人才遴選式培養策略,努力開拓更加規范、系統、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佚名. 《“納米科技”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摘編[J]. 中國材料進展, 2016, 35(2): 151-151.
[2]徐芳芳. 薛欣宇:徜徉在納米科技前沿[J]. 科學中國人, 2015, 34(12): 76-77.
[3]沈曉紅, 馮祖德, 彭棟梁, 等.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 實驗科學與技術, 2013, 11(6): 6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黔教高發[2014]378號(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付海(1979-),男,山東利津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