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菁
【摘要】中國以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一個分界點,國際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中國走上國際舞臺的重要標志就是跨國企業進駐中國,以雨后春筍的速度迅速成長發展。跨過公司的合作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術,中國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需要的人才各種各樣,以國際通用語言作為基礎,各個培養人才的學校和專業對自己的專業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調整。這種調整比較細微,但是一定要是具體的。本篇文章針對的是國際化進程中,會計專業應該如何調整本專業的教學觀念去更好地適應。
【關鍵詞】國際化會計人才 教學改革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048-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為了應對涉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國際化人才培養日益重要。現階段越來越多的的高等學校認識到發展會計專業人才的成為了亟待解決的一項目任務,學校也在展開積極的探索。我國的大學會計專業的現狀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方法以及教學方案對于培養大量國際會計人才的目標來說尚不成熟,相關的實踐方案也不夠充足和完善,企業缺乏國際會計人才的情況還沒有得到太大改善。筆者對這個項目進行了一些研究,從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相關角度提出了一些觀點,以下均個人觀點,給相關研究項目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想法。
一、我國現有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1.課時安排較少
這里的課說的是例如會計英語之類的專業選修課,在學生的課時總時間當中所占的比例不夠多。一個學期,兩個課時的時間用來學習會計英語知識。但是這些英語知識是不夠的,只涉及到基礎會計的英語覆蓋的工作崗位太少,國際企業不會招聘一個不懂得如何對會計英語應用自如的人。
2.課程設置比較死板, 沒有聯系實際
各高校的課程比較具有相似性,不做太大改變,相對穩定是優勢,不好的結果是過于死板。各大學校設置的國際會計課多數不太重視會計的學科基礎,學科基礎如果不受到重視,學生這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就掌握不牢固,這就會導致本學科相關知識的深入探究,這是一點影響;還有一點就是,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都是在學科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學習知識講究舉一反三,基礎知識不牢固就無法進行相關知識的聯想和相鄰學科的認識。
3.考核方式單一 平時成績一般占總成績的 30%~40% ,期末成績占到了成績組成比例的一大部分。這是國內大學普遍采取的學科學習效果的考核方式,不僅單一,而且科學性也有待提高。它的不科學性主要表現為考核方式和考核目的無法匹配。這種短暫性記憶的后果就是學生沒有真正學到知識,認為考前抱佛腳就可以了,求不掛科就可以。也就造成了大學生平時散漫考前才緊張才開始注重學習的現象,這種方式能保證學習成績,但是不利于學習實際效果。然而,考核真正應該考核學習效果和對學習知識的運用,成績只能部分反映學習情況。
二、會計人才國際化標準的基本素質要求
1.職業會計師必須具備四方面的知識
職業的會計及會計專業相關的知識、 企業行業和就業的知識、互聯網知識以及一般常識。職業的知識為了更好的處理崗位的工作,提高服務的企業效率。企業知識是為了讓人才了解企業的運營和機制。互聯網知識是現代人才工作和溝通的工具使用的基礎知識。一般的常識比如說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是為了更好服務于工作崗位。
2.職業會計師不僅需要具備有關的知識, 還需要具備必要的技能
知識技能是他們去往工作崗位的通行證,其他的技能就影響著他們是否能夠長久地留在這個崗位上。其他的必備技能例如交流信息技能,能夠幫助他們在企業這個的工作中合作通暢。企業是一個集體,團結才是最重要的。再有能力的個人,如果無法融入集體,還是會被崗位淘汰。
3.職業價值觀
會計專業和金錢打交道。在金錢的誘惑下,很多在會計人才容易迷失自己。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階段就給他們灌輸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讓他們牢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和底線。教師作為引領者,要為他們做榜樣,還要以自己的方式,警醒和鞭撻國際會計專業的學生們。
三、會計專業教學如何適應國際化要求
1.會計國際化教學目標
強化教學模式和輔助教學模式中,輔助教學模式在學校中主要以雙語教學的形式,國家為了強調還專門發布相關規定和政策,鼓勵高校引進外教。由于能夠明白雙語教學的優勢,學校對這個趨勢的反應比較良好,多數能夠積極追求這個目標。雙語教學的優勢就在于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外語的環境,語境對于學生口語的練習是最重要的,也能夠減少會計人才在與外國公司合作,進行對話時使用中文式英語的現象。
普通的英語老師顯然是不適合與國際會計專業的,特許注冊會計師的聘請讓學生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還學到了標準口語以及一些專業術語的英文表達法。中文的會計專業老師也要提高要求,他們是會計知識的傳授者,而這些從國外聘請的特許注冊會計師為學生拓展知識面,讓學生與國際接軌,成為更加符合國際上對會計師的要求的人才。
與課程設置比例, 教學目標定位在培育學生熟悉基本的會計國際語言, 初步了解國外會計處理基本規范。 強化教學模式適應比例相對較低的合作辦學試點項目, 強調會計國際化在整個教學目標中的突出地位。雙語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處于主導地位, 教學目標定為在培育學生熟練掌握國外會計處理基本規范, 能夠按照國際準則編制財務報表并使用管理會計知識加以分析。當然,輔助強化教學目標均應以會計專業知識為主, 英語水平的使用為輔。
2.會計國際化教學準備
要將會計專業國際化,就需要將與專業相關的一些基礎條件準備好。主要涉及到教師,教材和課程內容。從教師的選擇和聘請條件來看,英語基礎好是首要條件,其次招聘教師的重點就是在有過在跨國企業做國際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經歷的,以及有過國外留學的經歷的老師優先選擇。英語的基礎要求是為了雙語教學,對于即將進入社會崗位的學生來說,前輩的工作經驗是寶貴的財富。從教材的選擇來說,教材選擇主要是中英結合。不是雙語教材,而且在會計專業打基礎的階段,以及和會計相關的一些基礎課用中文教材,而在大學后面幾年提升自己的時間里,最好用純英文的教材,學生自行理解,可能會有難度,但是如果能夠多花時間和精力去鉆研,一定能夠獲得有價值的知識。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來說,課程的設置要注重和傳統會計專業課進行一些區分。由于國際會計專業的要求更高,學到的知識更深入,那么就需要相應地加大基礎課的力度。只有攻克了基礎大關,才能夠將會計知識運用得更加靈活自如。除了一些,高校在開設國際會計專業之后,可以和其他學校進行一些及時的溝通和交流。畢竟我國的國際會計專業處于摸索階段,還要時間去調整,讓它成熟。
3.會計國際化教學方法
教學的效果要達到國際水平,教學方法也應該盡量采用國際化的方法。從課堂和課外兩方面著手,課堂內主要是教學,課堂外主要是輔導和解答。課堂之內,教材采用的是國際化教材,這個教材的難度就在于語言的理解,要學習的內容相同,但是每個學生的英文水平卻是不一樣的,這就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之內教師要注意盡量照顧一下那些英語水平比較差的同學,比如說特別有難度的地方進行一下翻譯之類的。課前,讓學生自己也要做一些功課,因為一直為同學解答基礎的理解問題會耽誤上課的正常進程。高校在國際會計專業招收學生時也要注意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做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國際專業會計的老師要注意,用自身的途徑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外的學習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4.會計國際化教學測試
這個方面就涉及到了對我國傳統的高校會計專業的測試方式了,以前的期末成績決定能不能過關的方式將不再采用,平時成績開始占更大的比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每堂課的學習效果也會有影響。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學生平時懶散的現象。針對我國學生對于英語不太熟悉的現狀,普遍采用了一種純英文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是隨堂的一個小測驗,檢查一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學生用自己的英語理解能力對英語案例進行理解,然后用英文進行交流和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學生開口交流了,課堂的氣氛自然也就活躍了。課后的作業老師要強調讓學生用英文作答,并且盡量更加專業。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也計入最終成績,學生的壓力加大,會自己找資料讓自己的作業更優秀。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學生對于國際會計這一職業的理解,并且充分了解國際會計規則,避免在以后的工作出現一些觸犯通用規則的錯誤。
5.師資隊伍建設
(1)優化教師專業結構。會計本身就是有詳細的劃分的,并不是統一適用。要培養更加專業的人才,就需要更加專業的老師。比如說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還有審計課也可以專門請更加專業的老師。相應地對現存的老師,可以調整一下他們的培訓計劃,讓老師自己選擇更擅長的一個分支,然后再進行培訓,就能夠提高整個學校的會計專業老師的專業性。
(2)優化教師的思想素質。教師不僅在知識上能夠引導學生,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個人思想。學生的思想素質受到教師的長期潛移默化影響,因此,要注重優化教師素質。
總而言之,會計專業的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速度日益加快的。同時還要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采用適用的教學方式提高國際化的會計專業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熊守春 . 提高會計實踐教學質量的思考[J] . 財會通訊 ( 綜合版 ) ,2015/12.
[2] 楊貞斌 . 改進會計實驗教學方法 , 培養會計學生綜合素質[J] . 九江學院學報 ( 自然科學版 ) , 2015/03.
[3] 王麗花 . 實踐教學在高職會計教育中的應用[J] . 太原大學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