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教育模式、理念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相比較傳統公立學校的英語教學工作,探究性學習方法在私立國際學校英語教學中持續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近年來,伴隨著各級教育部門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進一步重視和措施強化,研究分析探究性學習方法在當前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促進作用,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文以國際學校教育環境的視角,就探究性學習方法在英語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與實踐應用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國際學校 英語教學 分析研究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如何教會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從興趣培養的角度提升其自信、積極性和創造力是每一名教育從業者必須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國際學校因其辦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育環境的差異,探究性學習一直在其教學工作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英語教學方面,相較其他教學體制環境下的傳統教育方法,具有較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一、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探究性學習,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探究性學習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二、探究性學習在國際學校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1.在學生素質培養方面,提升其自我學習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這種需要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不單純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認知與情感協同活動的過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誘人深入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給思維以強大的內驅力。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rainforest”這一主題時,我會先放一個關于熱帶雨林的視頻,然后在教室內設置“Question Time”展板,同學兩人一組討論他們針對“rainforest”有哪些疑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選出兩個相對比較重要的問題寫在展板的報事貼上面。學生們得知自己的問題會在全班展覽的時候,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各個小組寫好問題之后,我帶領學生們來到計算機機房,先向學生們展示如果使用google 搜索引擎搜索信息。之后學生們上網找出自己之前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并把答案抄寫在報事貼的后面。這樣“Question Time”展板實際上成為了掀開問題就能看到答案的知識展板。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們對熱帶雨林這一主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積極動腦思考的同時,鍛煉了如何使用網絡搜索信息的能力,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所以,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資源,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
2.在教學計劃籌備方面,明確其教學任務目標。如果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作指導,在開展探究和做評價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有了探究目標,學生在學習時才不會迷失方向,零碎、發散的思維才能得以集中。設計和制定每一課的探究目標和任務,師生必須要對探究的主題進行界定。一定的任務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和歸宿。課堂上提出的探究任務要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并足以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例如,我在教學如何書寫英語說明文(instruction)時,讓學生兩人一組創造一個游戲,并把這個游戲的玩法寫清楚,再在同學們面前按照自己的游戲說明演示出來,然后同學們對自己的游戲說明進行有必要的修改。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一提到“游戲”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就在這個有趣的任務下,進行了討論、起草、演示、修改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在探究中,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重視對學生的研究,了解學生的需要,了解學情,引導他們按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的目標。
三、探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方法
1.在客觀上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與條件保障。在課堂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力,摒棄煩瑣的分析講解和窮追猛打似的提問,注重加強學生自學探究,給時間、給機會、給指導,教師努力引導并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學會與他人合作,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將的機會讓給學生,大膽放手,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讀、自悟、自我表現。
2.在主觀上保護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并加強過程指導。在國際學校英語課堂實施探究性學習,學生必須占有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時間,因為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需要一個探究的過程,一個領悟的過程,一個思維加工的過程,一個自我消化的過程,一個親自經歷的過程。學生有了一定的時間,才有自主探究、領悟獲取和應用知識的可能。而且,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即需要有利于學生探究、運用知識的活動場地。單一的課堂空間,固定的座位,單調的黑板是不利于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但如果是課堂上的即時性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學習形式,它是學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橋梁。目前,一些人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則是給學生“完全”的自由,學生喜歡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內容與主題毫無關系也無妨,不給學生絲毫的“灌輸”,不用組織學習。這實質上是對探究性學習的曲解,是一種放任自流的教學。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應該將傳統的單向被動的教學,發展為多向主動的創新教學模式。受心理、生理、認知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單純的自主學習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組織、幫助、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采用同伴合作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他們需要分析探究的問題或任務;需要利用多種方法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制定方案、獲得結果;需要通過表達和交流,驗證或修改自己的解釋,改進自己的作品。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組織和指導,使他們順利地完成探究任務,實現探究學習的目標。
3.在形式上注重分享,營造享受探究樂趣的教學氛圍。探究式學習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把學生置于一種開放的、和諧的、互動的、多元的、綜合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對問題也會出現獨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頗的,教師也應該肯定。因為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探究的成果,教師并且應該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或認真傾聽學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結果,或激勵獨特的視角等等。總之,就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享受探究帶來的樂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平臺,它體現了學生在探究中對成功的需要。我在英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曾采用猜謎語、變魔術、講故事、唱英文歌、表演英文話劇等具體形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真正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劍.例談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自主性和靈活性[J].遼寧教育,2013,(01):78-81.
[2]任長松.探究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王霞芬.小學英語“探究型課堂”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 2008.
[4]劉儒德.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王霞芬.小學英語“探究型課堂”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 2008.
作者簡介:祁冰,女,魯東大學2015級學科教學(英語)教育碩士,山東煙臺人,工作單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耀華實驗學校。指導教師:李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