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妹芳
【摘要】口語交際,是指聽話和說話能力在日常交往中的運用。而口語交際,作為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中的重點,關系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與他人的互動。所以,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必須遵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制定口語交際教學目標。同時,在口語交際教學目標制定的基礎上,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口語交際訓練空間,讓學生體驗口語表達的魅力,最終喜歡表達自我,完成言語實踐學習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 言語實踐教學 口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10-02
一、前言
從現階段來看,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能力訓練仍然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如,互動不充分、評價方式單一、教學方法模式化等等,影響到了學生口語交際知識的掌握。為此,在口語交際課堂布置時,應遵從“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原則,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并注重結合口語交際理論,科學部署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計劃,讓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高效性訓練。
二、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中口語交際內容
從現階段來看,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訓練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語意訓練。即口語交際教學中語意的訓練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語音、詞匯、句子等表達手段的使用,并注重向學生灌輸語言表達中的邏輯重音、停頓、語調等的使用技巧,讓學生在日常交往中可更好地表達語言的意義,傳達思想;
其二,語境訓練。語境又分為口頭語境和現實語境兩個部分,前者,主要是通過口頭語篇訓練學生的對話能力。而后者,則是通過日常生活情境的創設對學生情境語言的使用進行訓練;
其三,語體訓練。語體是指語言風格。因為語言風格需要依附于語音手段、句式、詞語等進行表現。所以,在語體訓練中,需從多角度入手訓練學生粗略、自然、隨意等語體表達技巧。
三、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1.創設情景
口語交際的教學目的,在于訓練學生語言風格、邏輯重音、停頓、語調、句式等的使用技巧。所以,在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應注重創設情景課堂[1]。例如,某教師在口語交際課堂上,便利用周末放假的時機,引出了口語交際話題。即提問:“同學們,在周六周日放假的時候,你們都做了哪些事情,有人想和我說一說嗎”?這時,A同學說:“老師,我去參加了一個語文比賽,那些比賽選手說話風格不太一樣,有的自然,有的隨意”。教師又說:“說得很好,看來我得向他們學習,改變一下語言風格”。這種事件性情景的引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口語交際興趣,也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話題討論活動中,與教師進行互動,實現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此外,在口語交際能力訓練過程中,也可通過圖畫法、實物法、音樂法、表演法等多種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言語實踐情況,讓他們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煉。
2.激發動機
在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首先,在口語交際訓練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分析學生的動機需求。包括言語交往需求、言語啟智需求、言語求知需求、言語審美需求等等。然后,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體驗中,解釋、歸納或者推理各種事實觀念。例如,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可為學生創造一個“醫生和病人”的真實情景,讓學生通過醫生或者病人角色的扮演,解釋和歸納病情、癥狀,清晰表達觀點。
其次,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口語交際訓練動機,應拓展訓練內容。即把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均納入到口語訓練中,讓學生受新知識的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口語交際訓練活動中[2]。
再次,在口語交際教學期間,應為學生提供說寫、說演、說唱的訓練機會,激發學生口語交際興趣。
3.建立評價
因為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表現出評價方法單一的問題,所以,在口語交際實踐課堂設計過程中,應嘗試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首先,在口語交際評價活動開展過程中,界定評價內容。如,“是否積極”、“是否專注”、“效果如何”等等。待評價內容確定后,明確指出學生和教師均是評價主體。而后,通過學生互評、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作業評價、口頭評價等多樣化評價方法,公平、公正的反饋每一位學生的口語交際評價結果,指出學生口語交際存在的不足之處,激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改進,達到高效性口語交際訓練成效。
四、結論
綜上可知,因為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言語實踐教學中的重點。所以,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應結合口語交際教學內容。包括語意教學、語境教學、語體教學等等,改善口語交際教學空間。同時,從情景創設、動機激發、評價建立三個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一個形式多樣的口語交際訓練環境,讓學生口語交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王旭明,馮淵,龍祖勝等.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語文建設,2014,30(22):4-18.
[2]程愛蘭.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內容建構的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4,11(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