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廣
(山東省曹縣第一中學)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大。通過在物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不但能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當前的高中物理多媒體教學當中,還存在一系列尚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探討多媒體技術在物流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方法。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物理教學;合理應用
在現代教學技術當中,多媒體技術很常用。通過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將傳統式的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和有趣,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與目標、教學資源、情景教學與實驗教學等多方面入手,研究物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方法。
一、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要想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首先必須結合多媒體技術運用特點,合理設計教學內容,且要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為后期優化教學環境、發揮多媒體教學作用、有效調控多媒體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以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為準,且要思考實現該教學目標需運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物理多媒體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開展輔助物理實驗,優化實驗效果;另一方面是整合多媒體教學特色功能,構建物理教學情景,提高教學效率。
二、廣泛搜集并有效整合多媒體教學資源
在高中物理多媒體課件制作過程中,往往需要很多零散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的來源廣泛、種類多樣,不僅來自于自然界,還來自于社會生活;不僅有校內資源,還有校外資源;不僅有顯性資源,還有隱性資源。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之前,必須考慮不同教學資源在哪些教學層面上起作用,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考慮在不同階段,真正能激發學生思考、合作、創新的資源有哪些。教師必須結合自身的教材掌握情況和教學需求,進行教學文本、視圖以及音像等多媒體資源的有效設計與結合,必要時可動手制作,形成系統化的多媒體課件。在教學資源的不斷搜集與整合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結合教學需求,融入獨特的教學思想與理念,也應結合教學實際合理選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寧缺毋濫。
三、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及規律
在開展高中物理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多媒體課件,模擬抽象概念與知識點,促進學生對感性知識的認知,以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最終促使學生掌握生澀、枯燥的概念,掌握物理教學中的知識點規律。高中生個人閱歷有限,經驗較少,欠缺認知與思考能力,而通過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從根本上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授“失重”物理知識點時,應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航天宇宙飛行員的太空行走全過程,讓學生在視頻觀看的同時掌握失重這一概念,進而深刻理解與掌握失重與力學原理。
四、創建多媒體物理教學情景,加強物理實驗演示
物理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之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連。因此,教師在高中物理多媒體教學當中,應合理運用生活當中的素材,針對生活當中的物理現象來教學,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思考與假設,運用多媒體技術演示相應現象,這樣可以激發出學習的學習積極性與靈感,最終通過小組合作演示和完成實驗,實現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知識探索能力。例如,在講授“摩擦力”相關內容時,教師應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有關摩擦力的生活現象,在學生對相關現象產生好奇心的時候,教師及時地就地取材,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展開小組實驗探究,讓學生在改編推力的同時感受相應的摩擦力變化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力學傳感器和計算機有效結合的方式,得出力的實際大小,公開公布實驗結果,并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探尋實驗結果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摩擦力”的相關概念。
五、合理運用多媒體資源,促進物理習題教學
高中物理教學當中的知識點繁瑣,習題課教學難度大,尤其是在高三教學當中,學生需要復習的習題量很大,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方法,促進學生對習題的輕松接受,促使學生通過歸納、整合與總結物理改變,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進而將相關概念運用到習題練習當中,促進自身對知識點的掌握。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通過合理運用多媒體資源與技術,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和特色,能制作出比較有趣而高質量的物理復習課課件,激發出學生的習題復習興趣,提高物理習題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當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很重要,不僅能轉變傳統式的教學模式,消除傳統式教學弊端,還能增強現代物理教學的生動性與靈活性,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教學效果,值得創新運用。
參考文獻:
[1]沈賽華.試析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5(4):53.
[2]李業松.多媒體技術在中職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8):93.
[3]尚雪麗.例談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5(4):54-56.
[4]楊剛,王小能.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8):7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