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
(甘肅省會寧縣丁溝鎮馬岔小學)
摘 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教育對教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大家關心的重點。小學數學是小學學科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因材施教,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完成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方法
有效教學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就小學數學而言,主要是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因此,如何讓學生接收和消化課上的內容就成為研究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向學生教授學科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因為好習慣是好成績的重要保障。另外從個人對數學知識的接收和理解情況來看,在數學教學中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最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我會根據現實教學經驗,從這三方面出發,談一談如何實現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
一、注重自主學習,培養問題意識
自主學習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體現,但很多學生其實是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學生的倦怠心理;二是長期在傳統教學的“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之下,老師漸漸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運用知識更加靈活。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來說,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在預習的過程中掌握一半以上的知識,當然這主要是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時正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老師需要規定可行性較強的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完成,重點在習慣的養成。等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后,老師要漸漸放開,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放到課堂上和老師討論。有效的課前預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使學生在了解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聽課,從而更加有效。
二、因材施教,分組教學
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是不同的,老師要正視這種差異,承認差異的存在,并且根據學生對知識理解能力的不同進行分組,因材施教。對不同組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課前和課后任務,不是意味著放棄某一部分同學或是重點培養某一部分同學,這樣的分層教學反而是對同學負責的表現。學生在知識理解和運用方面存在差異,隨著年級的升高,這種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會逐漸拉大。進行分組和分層教學,對基礎差、理解比較慢的同學來說,有更多的機會去打牢基礎知識,不會因為接觸對于他們而言過難的題目而產生厭學心理,導致學習懈怠;對基礎好的同學而言,更高的課前和課后要求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并且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校園學習不是意味著吃大鍋飯,在教學中堅持因材施教是以學生為本的重要表現。每個學生以后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因此老師更加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學生。比如“圖形的變換”,在預習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基礎弱的同學用卡紙演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讓基礎較好的同學總結變換前后圖形的特點。然后上課開始時就讓同學們分別展示他們預習的成果,然后老師再補充講解。不同組的同學能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共同進步,并且預習和講解也是一個加深知識理解的過程,這樣再加上老師講解,一個學生至少能學習三次教學內容,最大限度保障了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三、寓教于樂,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力量來源和重要支持,沒有興趣的支撐,學習會變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并且思維比較活躍。思維活躍是有好處的,比如能夠別出心裁并快速地分析自己看到的問題和現象,但是也有一個問題,思維太活躍導致注意力很難集中,或者集中時間短。這就需要老師用有趣的內容或是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當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如利用多媒體可以給學生直觀的反映出圓的周長和半徑之間的關系,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數據;還可以借用班級家長的微信群,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把數學學習內容融入日常討論的話題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內容方面,老師可以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案例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僅是課堂,交流內容也不只是課程內容,教師應關心學生日常的心理變化,當學生的長者,也當學生的朋友。
是不是說只有以上幾種方法,才能促使小學數學教學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并不是,關于有效教學的研究是很多的,比如情境教學就是其中一個。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完成有效教學的途徑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還需要大家一起探索。
參考文獻:
[1]閔令兵,李成寶.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3(8):120.
[2]羊錦冰.試論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2(8):69.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