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摘 要:“語文能力是讀出來的。”這樣的觀點在當前的小語界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朗讀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語文素養,越來越得到各位語文老師的重視。特別是新課標修訂以來,朗讀教學更是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作為低段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朗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在聽評課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低年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根本就沒有“教”的意識,放羊式朗讀訓練較多。而薛法根老師的《我選我》教學帶來很多啟示,他提醒老師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示范作用,要多讀給學生聽,多帶著學生讀,一句一句地讀,一遍一遍地讀,當然在示范的基礎上,還要來點創造性,相信這樣的朗讀教學才會更高效。
關鍵詞:低年級;朗讀;趣味性;薛法根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說過:“一位語文老師如果不會課文,那就教孩子們朗讀課文好了,一篇課文讀好了,什么語文能力都解決了。”我覺得于老師的話不無道理。朗讀教學可以說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頭戲。它和識字寫字共同組成了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超級保底工程。那到底什么是朗讀呢?《辭源》中這樣解釋“朗聲讀課文,放聲讀課文”。它與閱讀、默讀、瀏覽等閱讀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就要求我們低年級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區分概念,重視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朗讀實踐中學會朗讀。
一、追本求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低年級要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家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學習”兩個字,也就是說小學低年級要學習朗讀,為什么要學習,因為我們面對的這些孩子以前不會朗讀,從不會到會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既然是學習,我們老師就要手把手地教,一絲不茍地教,一步一步地教。把原本不會朗讀的學生教會朗讀,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想把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全教會朗讀,那是更不容易的事情。教到什么程度呢?首先要用普通話,其次要做到正確,然后是流利,最后還要有點感情,用直觀的語言表達就是做到“不錯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復、不破句、不指讀、不唱讀”。你們看這么多的要求想要達到難嗎?確實是非常難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必須重視這項訓練,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嚴格要求才能達到。
二、策略探究
在聽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的低年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根本就沒有“教朗讀”的意識,他們的教學大多屬于一種放羊式的朗讀教學,只是先讓孩子們自己讀一讀課文,然后再教學本課的生字,然后再自己讀一讀,最后進行課文內容的學習。這樣的一個朗讀教學的模式和中高年級沒有什么區別,沒有體現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那低年級朗讀該如何教?我們來看薛法根老師在《我選我》這一課的教學中是怎么做的。薛老師把本課教學分成三大板塊,“學習朗讀,習得讀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薛老師首先通過范讀,讓學生在“故錯”中得到啟發,進而把握朗讀要領。比如,薛老師在朗讀第一自然段時故意把“轉(zhuǎn)到別的學校上學了”讀成了“轉(zhuàn)到別的學校上學了?”學生一聽老師的字音讀錯了都笑開了花,進而積極給老師糾正,薛老師則提醒大家讀書要讀準字音,不能像老師這樣馬虎,要不就會招來笑話。再比如,薛老師在朗讀第二自然段時又故意漏讀“補”字,學生也馬上發現了老師的朗讀問題,并進行糾正,薛老師進而引導學生明白漏讀一字,意思千差萬別。在讀第三自然段時,薛老師故意將林老師“親切”的語氣誤讀成“嚴厲”的語氣。學生在給老師糾正的同時,也明白了朗讀要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薛老師范讀中的“故錯”,旨在用“幽默”的方式,夸大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喚醒學生的耳朵,聽辨出這些“不諧”之音,以引起學生的警覺,從而自覺矯正自己朗讀中的問題。守住“正確、流利”的底線。看了薛老師的課例,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小時候的音樂老師教我們唱歌的情形。一首歌寫到黑板上,他唱一句,我們跟著唱一句,他唱一遍,我們跟著唱一遍,一遍不會再教一遍,教的遍數多了,我們自然就會了,時間長了,我們的樂感就提高了,后來有些歌曲他只要教一遍,我們有的同學就會唱了。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教低年級孩子朗讀和教唱歌有許多地方是相通的,我們老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示范作用,要多讀給學生聽,多帶著學生讀,一句一句地讀,一遍一遍地讀,當然在示范的基礎之上,還要學著薛法根老師的做法,來點創造性,相信這樣的教學肯定比放羊式的效果要好。
參考文獻:
薛法根.薛法根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