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思維定式”能幫助學生迅速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系,按一定的方向與方法去解決一些問題,這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有著積極的一面。但是,它又使學生按一種固定的思路考慮問題,使他們在面臨新問題時,常常盲目地搬用已有的經驗,表現出思維的惰性和呆板性,這對小學英語教學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因此,研究和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對英語學習的消極影響,是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水平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思維定式;消極影響;小學英語;課堂效益
思維定式是指人們用一種固定的思想和習慣去考慮和解決問題,表現為人們思維的一種趨向性和專注性。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利用這一規律有助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去解決新問題,對提高英語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思維定式形成過程中,也往往伴隨出現思維的惰性和呆板性,對英語教學產生消極的影響。它妨礙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具體表現為:語法前后矛盾,時態不一致,固定搭配隨處亂用;在各種練習中造成差錯;在句型轉換、閱讀理解等綜合練習中影響尤其明顯。因此,我們要重視思維定式對小學英語教學的消極影響,努力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一、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
1.產生負遷移,影響正確判斷
學生解答問題時,有一種尋找解答線索的定勢,希望利用大腦皮層中儲存的神經聯系,提供解決新問題的線索,這是一種正常的思維活動。但是,當兩個問題形式類似,而本質不同時,如果不能分辨它們的區別,抵制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就會受一些假象的蒙蔽,造成知識的負遷移。
例如,在教學現在進行時這個時態時,為了使學生牢記句子結構,通常會讓學生熟練背誦:主語+be動詞+現在分詞+其他。當學生看到“You are,I am,He is,She is”等句子開頭時,往往就隨便亂造現在分詞,產生了很多笑話。如:“Im busying. Youre fatting”等。
2.產生思維惰性,削弱創造能力
學生最先接觸的知識或方法、牢固掌握的內容,往往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形成較深的痕跡,這樣就限制了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范圍,使所嘗試的方法定型化,產生思維的惰性,不肯動腦筋,創造能力減弱。
例如,一般現在時中當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動詞后加s,這是學生最先學的知識之一。學生對此記憶特別深刻,到處加s。諸如:“His brother doesnt goes fishing every Sunday.(否定句不分)”“Shes cleans the table now.(時態不分)”等。
3.產生“功能僵化”呆板性,缺乏靈活性
思維定式的消極有時以“功能僵化”的形式反映出來。對于一個常用的句型稍微有些變化,學生往往就不能馬上判斷正誤。如,“How are you?”有很多不同的回答,通常用“Im fine/good/well.”等回答來表示身體好。偶爾用“Not bad.”來回答,有些學生就感覺不正確。因為這些學生已經受“Not so good.”的影響,認為“Not”開頭的回答肯定是表達身體不好的。
綜上所述,由于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使學生習慣于生搬硬套,因循守舊。長此下去,就會約束學生思維的展開,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由此影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思維障礙,導致他們學習上的因循守舊,對一些綜合要求比較高的題目難以理解,思維無連貫性,學習上難有較大提高。
二、克服思維定式消極影響的措施
思維定式消極影響的產生是由學生思維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他們的抽象思維正處在由“經驗型”轉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學生往往只注重記憶知識的結論,而忽視認識理解的過程。這樣一來就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把在一定范圍內成立的經驗,僵化地固定或不加分析地擴充,造成消極影響。要克服思維定式給學習造成的一個個“陷阱”,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觀察比較,建立英文思維方式
在英語練習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受漢語思維定式的影響產生的一些錯誤。比如:“I very much like you.”語序錯誤;“I have two pen.”中“pen”沒有變成復數等。所有這些問題都受了漢語思維習慣和表達習慣的影響。
教學時,老師不妨多舉例子,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自己發現英語表達和中文表達的不同。比如,翻譯“我學習很忙”,很多學生翻譯成“My study is very busy.”而正確的翻譯應該是“ I am very busy with my study.”教學時,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會發現第一句譯文完全套用漢語的結構和語序,卻犯了英文的句法錯誤。因為在英語中,“study(學習)”是一個行為,并不懂得忙不忙,感到忙的應是進行這一行為的人。所以應該是“be busy with sth.”或“be busy (in) doing sth.”這些才是地道的英語表達。
像上面類似的問題,通過觀察和比較,學生會悟出其中的某些英文思維規律,漸漸地有意識地排斥漢語思維習慣,進而逐漸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擺脫漢語思維定式的干擾。
2.講透本質,防止知識相互混淆
為了克服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必須抓住基礎知識的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可以通過對比法、圖表法把學生容易混淆或犯錯的相關語法點呈現出來,引導他們對其進行觀察、對比和分析,找出關鍵點并加以突破,使學生最終理解和掌握這些語法知識。
如,樹上有一個蘋果。There is an apple __ the tree (on,in).學生通常會選擇介詞“on”來填空,這是對的;可是再來一題:樹上有一只鳥。There is a bird __ the tree(on,in).學生還是選擇介詞“on”,這就錯了。學生說:“老師,不都是在樹上嗎?怎么會錯?”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認真思考“an apple”和“a bird”跟樹有什么關系。分析、討論后,學生就發現:原來“an apple”是“樹”上本身長出來的,而“a bird”是外來的事物,不是樹上長出來的。所以,雖然都是在樹上,但是所選擇的介詞卻完全不同。這樣經過觀察、對比、討論和分析,學生明確了“on”與“in”的區別和聯系。
像上面這樣通過比較,認清知識間的聯系和本質區別,有利于平衡思維定式,在解題中引起警覺,消除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另外,還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將各種容易混淆的內容進行分析講解,提早將學生的常見錯誤告訴學生,使之防患于未然。
3.練習多樣,控制數量提高質量
小學英語練習題不僅要鞏固當堂所講的句型和語法,而且要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練習題不精心設計,只講數量不講質量,不僅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還會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養成一些不認真做題的不良習慣。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因此,在練習的安排上,既要注意鞏固性的作用,也要注意培養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首先,英語習題要由淺入深,形式多樣,注意梯度,讓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使較少的習題發揮較大的作用。其次,題目形式要趣味多樣,達到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綜合分析運用能力的作用。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出一些易錯易混淆的題目,自我檢測或給同學檢測。或者每位學生準備一個錯題本,把自己錯做的題目全部歸納在一起,經常拿出來看看做做,并學會舉一反三。這樣一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為今后進一步學好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4.提高興趣,加強語言思維實踐
根據信息論原理:大腦接受信息的道路是有很多條的,各種不同的信息有各種不同的通道。如果一個人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那么大腦就會關閉外語的信息傳遞通道,神經區域也就會興奮不起來,處于深度休眠狀態;即使有所接受,也不會留下深刻痕跡,更談不上形成新的思維習慣了。
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情景教學法、游戲法、角色扮演法、小組競賽等。學生有了興趣,學習的功能就會發揮正常,就會越學越有勁頭,進入良性循環。學生在一次次積極、主動參與的語言訓練過程中,就會逐漸領悟到不同于漢語的另一種語言——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
然而,所有方法都離不開實踐。只有在經常性的大量的語言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才能循序漸進、熟能生巧,才能逐漸擺脫漢語的思維定式,擺脫由中文到英文的緩慢而僵硬的“翻譯式”思維習慣,而由直接的純英文思維所取代。如果學生成功地到達了這一步,那么學生英語的良性循環也就開始了,將會出現可喜的飛躍。
毋庸置疑,“思維定式”對于學習英語在一些方面是有利的。比如,當學生達到一定的英語思維定式(方式和習慣)的時候,就會產生學習上良好的遷移現象,就會自己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應用自如。其原因就是大腦中已形成的英語習慣性思維起作用的緣故。如果我們既注意利用“思維定式”對學習的有利方面,又注意克服它對學習產生的一個個“陷阱”,那么我們英語學得更好將是確定無疑的。
參考文獻:
[1]文明放.英語教學中如何克服定勢思維的負面影響[J].西藏教育,2003.
[2]呂芹生.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