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英
摘 要: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有這樣的闡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關鍵詞:閱讀;思維和情感;讀書興趣
閱讀伴隨著人的終身,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F在的孩子無法靜下心來讀書,無法領略到閱讀之樂,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閱讀興趣。我在班上就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做了一些探究和嘗試,希望能通過一些讀書活動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就能從被動讀書變得積極、主動起來。如何將孩子的讀書興趣激發起來呢?我嘗試過幾招,效果比較好。
1.和學生一起閱讀
這個辦法對于剛開始開展讀書活動的班級效果特別好。剛開始開展讀書活動時,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師生共同閱讀,靜靜地讀書,熱烈地討論,很快就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2.把競爭帶到閱讀中
把競爭帶進閱讀生活中,有益于持續發展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每學期進行閱讀小明星的評比,將一個學期中讀書量較多的學生評選成“讀書小明星”,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將書籍作為獎品頒發給這些獲獎的孩子,老師送的書讓孩子更多了份閱讀的熱情。如此良性循環,怎能不會讓孩子愛上閱讀呢?
3.巧用“借書法”激發興趣
老師平時可以多收集一些兒童文學書籍,在適當的時候借給班上的孩子,在孩子的心中,老師是神圣的、博學的,得到老師借給的書,應該會讀得更認真、更有興趣。
4.講故事引起孩子的注意
這個辦法對于低年級的孩子特別有效。低年級的孩子愛聽故事,你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收集許多有趣的故事,在班會或早讀課時間里講給孩子聽,當孩子聽到精彩之處就故意戛然而止,吊足學生的胃口,并借此向學生推薦這本書,此時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找書來讀了。
5.與好看的動畫片接軌
小學階段的孩子都愛看動畫片。針對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看完書的孩子來我這里借相關的動畫片來看,并在班會上開展討論,議一議,你是喜歡讀書,還是更喜歡看動畫片呢?通過這樣的對比與討論,學生都悟到了品讀文學作品更能引發想象力,更有滋味了。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边@就決定了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那么,閱讀就應成為學生的自主性閱讀。為了落實學生的自主閱讀,我的做法主要是:
1.鼓勵學生自主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眴栴}是思維的向導,當一個人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會激起求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鼓勵他們大膽提問。
剛開始,學生提的盡是些“雞毛蒜皮”的問題,許多問題都不著邊,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真傾聽,給予肯定。同時表揚一些問題提得好的學生,引導他們圍繞課文重點來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起初由于問題提的多,課堂教學時間是會受到一些影響。為了避免問題重復或問題過于簡單,我讓學生先在小組中質疑釋疑,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由組長記錄下來,由小組代表在班上匯報,再由大家進行討論。例如,我在上《金色的腳印》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問學生:“看了這篇文章,你讀懂了什么?還存在什么問題?”學生紛紛舉手談了自己讀后的認識,同時也提出了問題:“狐貍在人們眼中是狡猾的動物,為什么正太郎要給它們投送食物?”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說腳印是金色的?”“為什么課文要以《金色的腳印》為題?”……看,這些問題不正是學習的關鍵嗎?當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教學目的不也就達到了嗎?
2.自讀自悟,發表見解
有了問題,學生自然會急于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探求真知,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問題,我并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馬上進入討論中,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進行閱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修訂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通過再次的讀,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老狐貍冒著危險住在地板下完全是為了照顧小狐貍,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愛讓老狐貍特別勇敢?!薄袄虾倢π『偟膼鄹袆恿苏桑运o它們投放食物?!薄昂偟哪_印被陽光照耀所以說是金色的?!庇幸晃粚W生說道:“這個腳印是老狐貍救小狐貍留下的,說明它們一家人生死在一起,這種親情是非常珍貴的,和《金色的魚鉤》意義是一樣的。”……這些不都是孩子們自讀、自悟的結晶嗎?當然,由于學生的個性特征、情感體驗、家庭社會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事物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為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盡情地發表自己的想法,我讓學生在文中深有感觸的地方作旁注,寫上自己讀后的感受、想法,或是發表議論。
3.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上課,對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昧地聽講;對老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昧地講解。”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有爭議、答案多樣、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我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各抒己見,相互啟迪。如,我在教《烏塔》一課時,讓學生就“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么做對不對?”一問,發表自己的見解。由于學生閱歷、視野的種種不足,站起來回答的學生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讓他們在小組中相互討論,集思廣益。
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更要日不間斷,長期堅持。每天給孩子半小時的讀書時間并不難,若能堅持小學六年,就一定可以培養出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閱讀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1.將讀書的時間真正還給孩子
要讓孩子能夠更快地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但很多時候,由于過多的家庭作業負擔,讓孩子沒有讀書時間,于是我將課外閱讀擠進家庭作業中,這樣每次布置作業時,我就有意地將書面作業控制在一定的時間內,讓學生保證每天有半小時的讀書時間,為他們養成讀書習慣提供了一定的保證。
2.分享孩子的讀書體驗
分享是十分重要的一種人生體驗。當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班級里營造出了輕松、愉快的氛圍后,孩子就會有一種渴望“分享”的心理。于是,我利用班會開展許多有趣的讀書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給孩子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孩子把自己的閱讀體會充分表達出來。
總之,只要我們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以生為友,由“課堂權威”轉變為“課堂民主”,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充當好“平等中的首席”,才能真正還給學生閱讀的自主權利,讓學生逐漸喜歡并愛上閱讀。
參考文獻:
[1]袁慧.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J].才智,2015(13).
[2]譚金偉,朱小英.淺析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2,22(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