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娟
摘 要:學困生是在某時段某學科的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造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對于低年段的語文教學,教師應該從創設環境、尋找優點、培養習慣等多方面幫助學困生擺脫學習的困難。
關鍵詞:小學;低年段;學困生;語文;教學
一、低年段學困生的特征
學困生是指在某一時段某一科目的學習上不能適應學校課堂教學,而導致學習成績與同齡人有明顯差距的一類學生。評價一個學困生的評判標準大致有這么幾個方面。第一,一段時間內,該生語文成績低于課標的要求;第二,學生表現出在語文課上注意力無法集中,語文作業錯誤多或者完成慢,對語言文字反應遲緩等現象;第三,缺乏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對語文學習沒有信心,不敢表達自己。這三個方面,一個是從成績的硬性指標上來說的,一個是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來說的,一個是從學習心理和情感態度上說的。如果加上“低年段”這個限定,就是指小學1-2年級的學困生,很容易出現學習方法和學習心態上的各種問題,但同時,也正是因為該時期的孩子年齡小,才更有可塑性,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所以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每一個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幫助學困生成功脫困。
二、學困生語文能力欠缺的原因
小學低段語文所涉及的內容,以字音字形為主,都是語言文字中應用最廣,也是最為基礎的東西,并沒有太高的難度,所以筆者以為,學困生學習不理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小學生沒有太多課堂學習的經驗,初入課堂不適應課堂教學的模式,沒能及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小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差,在學習上受到一兩次挫折,或者被父母老師批評幾次之后,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信心;第三,不合理的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也會造成學生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學困生的形成往往是一個累加的過程,最開始學生可能只是在學習上有小的挫折,但是家長和教師都沒有及時發現,任由問題發展下去,逐漸影響到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越不喜歡學就越學不好。對于低年段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發現學困生的問題根源,越早解決問題越好,以免時間長了,學生形成習慣就難以糾正了。
三、針對學困生的教學策略
對于學困生的轉化和幫助,并不是要把他們完全改變,也不只為了語文成績的提高,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學習心態上有所轉變,并逐漸適應小學教學模式,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和學習方法。在幫助學困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教學策略,供大家參考。
1.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
具體來說,有些教師習慣把學困生和優等生分開來排座位,學困生通常被安置在教師的最后面,這不僅影響到學困生看黑板、聽課,更人為地區分出優劣之別,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該將學困生和其他學生穿插安排,不要給學生造成“隔離”的印象;同時,學困生在其他學生中也通常不受歡迎,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態度所影響的,所以教師不要經常在全班同學面前點名批評某個學困生,也不要流露出厚此薄彼的感情傾向,鼓勵主動幫助學困生的行為,在全班形成一種和諧平等的班級環境,這對于改善學困生的心理自卑非常有幫助。
2.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學生的優點,重建學生對于文學課的興趣
比如,筆者曾經教過一個小男孩,他的拼音基礎很差,導致他的朗讀背誦一直落后于別人,筆者也曾在他的朗讀訓練方面下過功夫,但是成效不大;后來開始書法學習,我發現他的字寫得還不錯,就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寫字時認真專注的態度,還把他的作品在班級中展示,從此之后,我發現這個學生的字越來越漂亮了,漸漸地,拼音和誦讀也有了提高,我知道這正是及時鼓勵的結果。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如果學生在某一個方面暫時存在困難,教師可以發現他在其他方面的長處,并以此之長帶彼之短,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3.要糾正學生的壞毛病,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多數學困生都存在學習習慣上的問題,如果不把這個習慣問題解決掉,即使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暫時脫離學習的困境,也能保證學生長久地堅持下去。所以,教師要從規范行為做起,比如,學習之前收拾好文具,坐下之后不能隨意離開,做題之前認真讀題等,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校學習的軌道。
總之,沒有無緣無故的學困生,也沒有轉化不好的學困生。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學習內容是次要的,學習方法才是重要的,而在學習方法上,學習心理更需要教師的精心守護。教師要從構建學生的學習自信和學科興趣開始,逐步引導學困生適應學校教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張洪英.小學低年級語文后進生轉化對策[J].才智,2012(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