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琳瑋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遙不可及的,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關鍵詞:智力障礙;培養興趣;生活化;數學課堂
小豪,男,今年16歲,是一名輕度智力障礙的孩子。8歲時他因一次意外,把頭部摔傷導致腦出血,為清理淤血進行了手術,手術后伴有癲癇后遺癥,且時常發作。
初到我們班的時候,小豪表現得十分不情愿,并在課堂上犯了兩次病,在此之前我并未見過癲癇這么頻繁發作的學生,所以我忍不住和他媽媽聊了一些關于他的情況:小豪的父母在他8歲那年就離異了,他判給爸爸,因爸爸很少管他,才出了意外。媽媽得知他出了意外很傷心,于是便把他接到自己身邊撫養,直到現在。后來,小豪的媽媽組建了新的家庭并有了可愛的寶寶,小豪心里總是覺得媽媽的愛都給了弟弟,而忽略了他。所以小豪的心情很差,也一直在埋怨媽媽;對來學校學習這件事,他也認為是媽媽為了甩開自己才送他來的。原來小豪第一天來學校,是因為心情不好,所以犯病的次數也隨之增加了。我得知這樣的情況后,把小豪默默地記在了心里。因為小豪家遠,所以安排他在學校住校,周一來,周五才能回家。猛然離開呆久了的家,總會有些不適應。剛開始,他每天都來班里和我聊天,說“他想回家”“不想讀書”“媽媽管弟弟不管他”之類的話。我感到他因長期沒有上學,行為習慣有些松散,思想也很消極。但小豪語言清晰、思路完整,還是有學習數學的潛力的。我先幫助他解決心理上的問題,讓他變得陽光,才能快樂地學習,喜歡上學。
2014年6月學校統計班級中的入隊學生,我報了小豪。入隊那天我給小豪照了很多照片,發給小豪的媽媽。后來他媽媽告訴我小豪很自豪,回家給親戚朋友們炫耀自己的紅領巾,周末還主動說:“明天要去學校了,我要把紅領巾準備好。”聽到這些我很高興,以后我要盡量讓小豪保持輕松和愉快的心情,這樣就能讓小豪慢慢喜歡上學,更能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小豪生活經驗較豐富,所以我想從生活入手,讓生活和數學成為一對“伴侶”,以激發小豪學習數學的興趣,變“厭學”為“愿學”,變“苦學”為“樂學”,使學習變得有趣,讓學習過程變得愉快。對小豪的教育工作主要如下: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小豪的學習興趣
1.創設故事情境
小豪的思維清晰,理解能力較強,很多詞匯都能聽懂。所以,在教學中合理創設故事情境,把學習內容編成簡單的生活小故事,讓他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有效地調動他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在教“2-1=1”時,我先出示了一個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喜羊羊,然后說喜羊羊要去釣魚,釣了幾條魚?小豪會主動去數屏幕上的魚,并回答2條魚,然后我又問:跑了一條,還有幾條?怎樣列式?這樣既吸引了小豪的注意,又可以很好地引出學習主題。
2.創設操作情境
智障學生對自己動手操作獲得的知識印象最為深刻,記憶也最牢固。教學中,我讓小豪通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張口表達、用耳傾聽、動腦思考這些過程獲取知識,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讓小豪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東西是三角形?我再讓小豪摸一摸、比一比、數一數、量一量,通過這些過程來感知三角形的特點,使小豪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樂,達到激趣樂學的目的。
二、尋找生活化內容,解決數學問題
1.尋找教材中的生活內容
例如,在教完“人民幣的認識”以后,我就鼓勵小豪到超市進行實踐購物活動,他也非常高興。我會常常給小豪5元錢,去學校食堂幫忙買早餐,應付多少錢?錢夠不夠?如果夠,售貨員應找回多少錢?如果不夠,還差多少錢?這讓小豪通過辨別、計算價錢、獨立結賬等,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以后融入社會創造了條件。
2.尋找生活中的教學內容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結合小豪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及能被他理解和接受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教“認識長短、高矮”前,我先帶班級學生到校園里看看,四周的樓房有什么不同?小豪根據生活經驗,觀察學習起來既輕松又很快。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遙不可及的,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參考文獻:
[1]丁志輝.培智學校數學教學中游戲與創設情境淺析[J].成功(教育),2011(8):7-8.
[2]梅建青,魏丹.關于培智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5(10):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