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及創新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小組合作學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到教學中。自從加強小組建設,落實小組評價后,學生在相互影響中發展,各方面表現變化較大。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學生
以往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學生上美術課不帶畫筆,我提前布置也沒什么效果;課堂紀律松散,妨礙老師上課等。這些問題曾真真切切地擺在我們這些美術教師面前,成為一種困擾。遇到以上問題時,我不斷批評、教育,可他們都是當時感動,下次照犯。為此我多次思索,尋求新路,新課改提倡的合作、探究學習給我帶來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在合作學習中,每位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還對小組其他成員負責,也為小組團體的榮譽負責。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因材施教,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合作能力、行為規范意識得到大大的提高,真正實現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啟動后,學生的座位由原來的前后座位編排形式,轉換為8人小組式。這樣可以加強生與生之間的目光交流,便于語言交流,為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小組合作學習是開放教育中的教學組織形式。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一定時間內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效率,達到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那么,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方面的因素
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目前教師們普遍采用的一種辦法是利用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即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坐在一起,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一下學習結果就算完成任務。實際上,這種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仍停留在傳統的“小組議論”的層面上。
要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提前思考,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定的獨立見解;除此之外,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還必須給予及時、適度的組織和調控,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然而,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實踐操作中顯得很茫然,缺乏小組合作教學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有的教師苛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參與,只要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就讓學生合作討論;還有的教師片面追求形式,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教師就要求結束等。
2.學生方面的因素
(1)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個別學生頻頻發言,大部分學生默默無聞、一聲不響,成為“多余人”,這種少數人學習、多數人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的“小組合作學習”,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也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學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體驗等因素不能很好地與別人交流,有較強的膽怯、羞澀心理而以旁觀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私心理較重,自我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識和機會;③學生的個人職責不明確;④有些學生不愿意當眾暴露自己的思想。
(2)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技能技巧。如果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沒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沒有激發學生合作的意識,使學生領會基本的合作規則,有的學生就會不知道怎樣才能與其他人進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樣建立信任、如何正確清晰地與其他成員交流、如何解決沖突等。這時學生相互之間就顯得生疏,他們不會意識到合作學習將帶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結果導致“小組合作學習”低效。
(3)學生缺乏自制力,不專心,易受干擾。有的學生自制力不強,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愛跑題,講一些與主題無關的話題,或過于喧鬧,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在認識到這些方面的實踐結論后,學生在相互受影響中發展,各方面表現變化較大。
1.增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2.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了學生共同合作的能力,增強了他們之間的共同榮譽感。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通過觀察、對比,學生的自主管理已初見成效,現在班級的各項常規管理工作落實非常到位,學校布置的各項活動也能很好開展,特別是課堂上,基本上呈現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熱情較高,學困生沒有被邊緣化,整個班級呈現競爭、合作、和諧的氛圍,班主任也從瑣碎的事務中得到了解放。
3.注意力和關注度明顯增強。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明顯增強,回答問題更積極,直接帶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度的增強。
小組合作學習在我校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新的教學理念能真正有效地貫徹并融入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并非輕而易舉。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雖然我在小組合作模式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還要通過不斷的探討、反思、修正,才能更加成熟。
參考文獻:
[1]張奠宙,黃榮良.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合作學習[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7(Z2).
[2]馬復,章飛.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