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榮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教學上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教學重難點,更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小學教學的重點。基于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基礎學科,是小學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生學習初高中數學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應在動手實踐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進行,不能一味地使學生機械模仿教師。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限制,其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存在個性化的差異。而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時,教師應明確如何才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實踐的興趣。首先,作為小學年齡段的學生,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存在極大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此年齡段也是其人生求知欲最為旺盛的階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根據教學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與教學內容,創造實踐條件。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準備有趣的七巧板小游戲,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爭先恐后地參與到游戲中,在游戲中了解什么是平行四邊形,使學生在玩中學習知識,在學習知識中鍛煉自身實踐能力。
二、結合教學內容,創造實踐機會
提升小學生實踐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并且在動手的同時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例如,在條形統計圖部分知識學習的時候,單純的知識講授會使學生覺得難以理解與接受。由于條形統計圖對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并且作為新學習的知識,學生在學習時會遇見很多的困難。但是若教師以此為突破口,結合條形統計圖部分的知識,為學生創造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的機會,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可以設計調查題目“同學們喜歡的體育運功”,讓每個學生統計喜歡羽毛球、足球、籃球、乒乓球、丟沙包五項活動的人數,并根據調查結果繪制條形統計圖。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參與進此項活動中,并且在整個實踐機會中,學生深刻記憶了條形統計圖的做法,發現自己在此部分學習的不足,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學以致用。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的學科,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若結合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在講授知識時結合生活實際,則更易于讓學生接受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地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六年級學習圓柱體體積時,教師可以設計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應用型問題。例如,已知一個圓柱形水桶,底面半徑為18厘米,水桶高60厘米,則水桶可以裝多少體積的水?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可以聯想到自家的水桶等容器可以盛多少體積的水,教師還可以在此題的基礎上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測量一下自己家的水桶體積是多少。
四、在實際應用中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的提升是以實際應用為基礎的,學生只有不斷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牢記知識,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教師除課堂上傳授知識外,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與知識,思考此部分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在加深知識記憶的同時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不僅可以鞏固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方程部分知識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知識與學生家長買菜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觀察每種菜的價格,已知黃瓜和西紅柿的價格,媽媽一共20元錢,買黃瓜花了7元,則剩下的錢可以購買多少西紅柿?
實踐是認識知識、鞏固知識的源泉。在實踐中學生可以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更可以知道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在小學教學中充分結合教學目標,結合實際生活,吸引學生對實際操作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聯系中結合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對實踐能力的重視,在實際生活中鍛煉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落實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錢敏皓.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6(16):45-46.
[2]李春榮.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 中國校外教育,2016(8):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