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巍巍
(安徽省合肥市螺崗小學)
摘 要: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之中,新媒體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已經成為教學改革工作的重點。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當提高對新媒體應用于語文教學的認識,更新教學觀念,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通過教學實踐以及文獻研究的方法,得出了如下結論:新媒體應用于五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極大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教師應當加強新媒體與語文有效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語文;有效教學
語文是基礎教育有機組成部分之一,不僅受到自身發展的影響,還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影響。21世紀是多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媒體時代,語文教育事業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新媒體技術的沖擊。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媒體一方面為課堂教學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反過來影響教學質量。如何將新媒體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促使新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正能量,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熱議話題。
一、新媒體對五年級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
知識經濟時代,新媒體表現出來的傳播優勢愈發明顯。最初,新媒體的產生是便于交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自由溝通,例如MSN、Facebook、QQ等。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新媒體在保留交際內涵的同時,其功能外延進一步擴大,對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產生了積極影響。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式,新媒體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同樣有著重要影響。
(一)增添教學樂趣
與傳統“粉筆+黑板”式教育相比,新媒體教育更加形象生動,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更多樂趣。五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新媒體強大的聲音、圖片、文字、影像功能,教學資源變得豐富起來,課堂更加充滿活力。例如,《所見》這首古詩教學,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現圖片資料,呈現牧童所見所聞。通過這樣的方式,古詩所描繪景象一目了然,學生大致掌握了詩歌內容,教學其樂無窮。
(二)提供交流平臺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每周只有不到十課時的時間用于語文學習。尤其是在五年級,學生馬上升入畢業班,小升初壓力隨之而來,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能夠分給語文的時間都少得可憐。在過去,即便教師有心與學生交流,但受制于時間和空間限制,往往有心而無力。新媒體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矛盾,為師生提供交流平臺。微信、QQ、電子郵件、電話等通訊媒體的發展,在師生之間搭建了橋梁。教師和學生只需登錄賬戶,即可輕松對接。例如,安排學生背誦《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師不必浪費課堂時間一個一個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可以請家長錄制小視頻,將學生背誦情況發送至班級群組當中,供教師檢查。課后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學生同樣可以在群組里提問。這就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讓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交流溝通。
(三)豐富教學資源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資源呈現出多元化、立體化、專業化、智能化特點。只需輕輕點擊手機屏幕或者計算機鍵盤,人們就可以獲得海量信息,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莫大便利。以《鄭和遠航》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作業,提前請學生上網搜集資料,了解鄭和其人其事。在學生大致了解“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基礎上,教師開展課文教學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新媒體在五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創新教育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早在春秋時期,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一教育理念,同愛因斯坦所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一旦語文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學生就會在這種內在驅動力的推動下主動開展知識構建。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與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相比,語文學科本身就蘊含著無數的興趣教育資源,教師應當巧妙利用新媒體,進一步創新教學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愛上語文。
教學案例1:
課件出示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古詩導入新知,有助于引起學生探究欲望。)
師:哪位同學可以分享一下閱讀這首古詩的感受?
生:這首古詩描寫了嫦娥的故事,很早我就知道這個故事。
師:不錯,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一定有所耳聞,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嫦娥奔月》,請大家默讀課文1~3自然段。
板書課題:嫦娥奔月。課件出示后羿射日圖片。(雖然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記憶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仍然有限,借助圖片提示,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課文內容。)
生:老師,已經讀完了。
師:同學們已經閱讀了課文第1~3自然段,老師想請問一位同學,這一部分講述了什么內容?你能不能對照圖片,用自己的話復述第1~3自然段?
生:……
學生復述,教師點評。
師:剛剛這位同學說得很好,這就是文章第一大段,主要講述了嫦娥的丈夫后羿射日的故事。這一大段我們遇到三個生字,請看課件。
(課件出示:羿、逢、婪,附字義解釋鏈接)
……
以上教學案例三次用到多媒體教學設備,分別起到了引起探究欲望、提示課文內容、解釋生字意義的作用。這種教學形式節省了教師板書時間,同時具有直觀形象、一目了然的特點,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加強課后教育,補充課堂教學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師教的方式,同時也轉變了學生學的方式。利用新媒體強大的信息整合功能,學生可以在離開教師的情況下展開自主學習。教師只需布置相應學習任務,適當進行提示和指導,學生就可以通過新媒體設備,聯網獲得學習信息。新課程標準主張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而新媒體的出現,恰好滿足了這一課程需要。五年級屬于小學高年級段,相較于中低年級段學生,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信息搜集整理經驗,他們也更為熟悉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媒體的使用方式,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新媒體加強課后教育,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
教學案例2:
師:上節課老師為大家布置了閱讀《伊索寓言》的小任務,除了課本上提到的《狐貍與葡萄》《牧童和狼》這兩個故事外,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小故事?
生1:《小男孩與蝎子》《掉在井里的狐貍與山羊》《寡婦與母雞》《公雞與寶玉》。
生2:《口渴的鴿子》《小蟹與母蟹》《一只眼睛的鹿》。
……
師:看來同學們課后都認真閱讀了《伊索寓言》,有沒有人發現這些故事有什么相同點?
生:都借故事的口吻講了一個道理。
師:很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故事也是這樣。
板書課題:伊索寓言。
(三)電子白板技術,再現教學過程
電子白板技術是最具典型意義的新教學媒體,具有投影、錄制、再現、批注等功能。現在很多小學都引入了這一教學設備,五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應當借助電子白板技術,再現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技術錄制功能,將課堂教學某一過程錄制下來,反復播放,從而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教學實踐中加以改善。組織一些學生活動時,同樣可以如法炮制。
教學案例3: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過了《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現代詩,課后老師布置了配樂朗誦的任務,大家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這節課我們正式開展朗讀比賽,請大家比一比,看誰朗讀得最有感情,朗讀得最動人。老師會把你們的朗讀錄制下來,大家要認真朗讀。
教師準備音樂,學生依次上臺朗讀。
生:踏一路春風,撒一路歡笑,向荒山野嶺進軍,春光染綠我們雙腳……
師:大家剛剛朗讀得都非常好,現在我們回放一下,請同學們互相點評,好不好?
教師回放視頻,學生興致高漲。
生1:這位同學剛剛朗讀的聲音不夠大,在錄像里面都聽不清楚了,他太害羞了,效果不好。
生2:這位同學朗讀得太好了,聲音洪亮,跟音樂節奏配合得很默契。
生3:這位同學朗讀時情感到位,肢體語言很好,我們要向他學習。
……
教師總結,將視頻發送至班級群組,供諸位學生家長查看。
每節課只有短短四十分鐘時間,教師出于完成教學進度需要,很多時候容易忽略課堂生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益于電子白板技術,課堂教學經過被一五一十錄制下來,課后教師能夠反復觀摩,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這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百利而無一害。聽課實踐中教者發現,雖然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新媒體對于增強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意義,但是大部分教師對于新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研究,依舊停留在用多媒體播放幾張圖片或者是幾段視頻上,這種應用稍顯膚淺。新媒體對于語文教育事業的影響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教師應當加強新媒體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新媒體促進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的積極作用。
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春風已經吹遍校園,加強新媒體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的理論研究,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教師應當積極開展新媒體應用于語文教學的研究,利用新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以上是教者結合自身多年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就新媒體與五年級語文有效教學的幾點認識。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新媒體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大有裨益,但是小學生年紀小,分辨媒體信息的能力較弱,面對良莠不齊的新媒體文化,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信息篩選能力依舊是有待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張穎.淺談新技術新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中的應用[J].都市家教,2015,7(9):123-124.
[2]姜萬臣.新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3(12):46-48.
[3]吳瓊.新媒體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軟件(電子版),2016,5(11):89-90.
[4]張峰.新媒體視野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6,3(4):178-179.
[5]王非玲.滄浪區開展“新媒體、新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場教學研討活動[J].蘇州教育信息化,2011,5(7):109-111.
[6]蔣麗華.試論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6(16):49-5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