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英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是圖文并茂的教材,這是根據小學生生理與心理成長的特點來安排的。因此,圖像法的正確運用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圖像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這個問題。
關鍵詞:圖像法;小學語文;新課標
如今是一個圖像的時代,朋友圈中充斥著大量的圖像,書籍也脫離單純文本的模式,可以說圖像已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材也不例外,由于小學生所處學段年齡的特點,教材是由“文本+圖像”的形式呈現的。圖像比文本具有直觀、易懂等優勢,對學生視覺上的沖擊比文本大。
小學生如此喜歡漫畫、插畫等圖像式的書籍,是由本身年齡及圖像的優勢決定的。小學語文老師要懂得運用這些圖像,巧用圖像法,激發學生興趣,幫助理解文本,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能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這些語文課標的要求都與圖像有關,小學語文老師要大膽地運用圖像法教學。圖像法具體如何運用呢?筆者結合平時教學實際,談談對這個問題的幾點看法。
一、巧用課文插圖
小學語文每一冊都有豐富多彩的插圖,這些插圖不是擺設,更不是教材的花瓶。學生拿到語文書先看的是插圖,接著才去看文字。可見,插圖的魅力無限。
1.巧用插圖,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說”是小學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說”的能力呢?筆者覺得可以讓學生看圖說課文。比如,筆者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窮人》時,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本第42頁的插圖,并提問學生:插圖中有哪些人?這些人都在做什么?這個家境如何?圖中床上的小孩是桑娜嗎?等問題,再讓學生說插圖的內容,并讓其他學生補充說插圖的內容,進而讓學生明確桑娜一家雖然窮,但也很是富有愛心、善心這一主題。
2.巧用插圖,引導學生進入作品
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帶學生進入作品之中。比如,筆者在教學《少年閏土》時巧用課文的插圖,帶學生進入作品。先讓學生明確插圖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再讓學生描述少年閏土的外貌、動作,并在原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詞語。接著讓學生講述第二幅圖中的少年閏土為“我”講述了哪些有趣的事。以圖像幫助學生進入作品中,了解文本的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效率。
3.巧用插圖,理解詩意
詩歌是用凝練的語言寫成的,這么幾個字要表達的意思與意境對于小學生卻是個難點。因此,運用插圖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品析名句。比如,筆者在教學《天凈沙·秋》時,先讓學生朗讀這首曲,再讓學生觀察插圖,并質疑:插圖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有的說“落日”“殘霞”,有的說“孤村”“輕煙”,有的說“老樹”“寒鴉”,把這些景物組合成一幅秋的畫面。再理解結尾用“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來描繪的意義。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圖片線索題就是利用圖像法來理解詩意,小學語文教學也可以模仿這種方法。特別是在復習階段,整個學期的課內及課外詩詞,可以用圖片線索題的形式讓全班學生競賽搶答。這種方式既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熱情,又提高對詩情、意境的理解能力。
二、動手為課文配圖
圖像記憶的好處是使抽象的變得具體可感,直觀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特別是在小學這個階段,圖像比文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除了用課文中的插圖外,還可以大膽地嘗試讓學生去為課文配圖。有不少老師總是擔心會把語文課上成美術課,其實可以把課文配圖作為一項課外作業,也可以舉辦一個課文配圖比賽。這樣在語文課上利用這些學生配圖,既吸引學生,又幫助理解課文。比如,筆者在教學《少年閏土》時,就舉行了一個課文配圖比賽。讓學生為閏土所講的“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月夜看瓜刺猹”“看跳魚兒”四件事配圖,并由全班投票及老師投票的方式,選出優秀作品。最后把這些作品張貼在墻上,公布在班級微信群上,讓這些學生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還有家長的認可。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這一活動就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運用圖像法的幾個注意事項
圖像法并不是僅僅指課文插圖,還可以是課堂中為幫助學生記憶所使用的圖片。在課前的導入中使用圖片幫助學生記憶,在古詩詞背誦中使用圖片幫助學生背誦、理解,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圖片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等。這些都是在教學中運用圖像法。當然,我們要注意圖像法運用的數量與時機,不能整個課堂都運用圖片。語文課畢竟是語言文字的課堂,圖片只是個配角,文本才是主角。還要注意不能用美術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配圖,畢竟是語文課。有一些學生畫畫確實不好,可以讓這些學生到網絡中查找替代的圖片,而有繪畫興趣和一些畫畫功底的學生就要求純原創。
總之,合理地運用圖像法,創設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等多種能力,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