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
摘 要:巧妙地、高效地利用閱讀課堂,通過各種渠道,找準切入點,加強閱讀訓練,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質量。
關鍵詞:閱讀課堂;找準切入點;深度閱讀;人文素養
古往今來,無數中外名人都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意義?!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學生在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朱永新在《新教育之夢》中提出:“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人格?!笨梢娬Z文課外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現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到底如何呢?這學期開學初,我就這個問題對學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95.3%的學生或多或少地讀課外書,只有4.7%的學生從不讀課外書??梢?,課外閱讀在學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為,這是非??上驳?。但是,在調查中也發現,真正對閱讀感興趣,能在課外閱讀中汲取知識、開闊眼界、提高自身素質、享受閱讀中的快樂的學生僅占一小部分;有相當多的學生還沒有對課外閱讀真正感興趣,看書往往只關注故事情節,閱讀時蜻蜓點水、囫圇吞棗,缺乏深入研究、思考,閱讀收效甚微。
針對上述調查狀況,我認為,課外閱讀不僅只是語文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讓學生自己在課外完成,而應該巧妙地、高效地利用閱讀課堂,通過各種渠道,找準切入點,加強閱讀質量。
一、抓住作品的線索,引導學生深度閱讀
作家每寫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思路,有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所要抒發的情感,這就是作品的線索。作者通過線索將表現中心的材料連珠綴玉般地串聯起來,使文章的結構特別嚴謹。線索就像鏈條一樣,串聯起文章中所有的人、事、物、景,使文章各個部分融會貫通,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我們在引導品讀作品時,可以緊緊抓住文中的線索,理清作品的思路,領會作品的主旨。
如《城南舊事》這本書所寫的內容和反映的社會離現在較為久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也與現在有較大的差異,雖然寫得十分動人,但理解起來仍有較大難度,要求學生對上世紀20年代的社會時事、風俗民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準確、流暢地領會文章;要用一顆純潔的童心看待問題,要有一腔悲憫的情懷,才可能與英子的所思所想產生共鳴,也才能真正把握這部作品的思想內涵。這是閱讀的最大障礙。
如何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城南舊事》這本書呢?我反復地細讀了這本書,也上網瀏覽了其他教學設計,于是,我對教材進行了個大膽取舍。學生已讀懂的都不教,而是抓住最難部分,帶領學生緊緊抓住“英子童年的離別”這一線索,咀嚼每個故事的離別細節,同時上勾下連,引導學生通過走進故事、走近人物、走進情節等方式進行交流獨特的閱讀感受,體會文字間蘊含的濃濃的愛、深深的懷念和淡淡的憂傷。課上,我先以《惠安館傳奇》這個故事為例,抓住英子與秀貞母女的離別細節,引導學生學習由淺入深有層次地品讀,并滲透了抓重點詞、回憶故事情節、評價人物、感情朗讀等咀嚼細節的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用剛剛學到方法進行咀嚼其他幾個故事的離別細節;最后,在課的結尾激發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去閱讀更多的經典作品。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在短短的閱讀課上品味到英子那“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的童年,還真正落實了學以致用、學用結合,體現了延伸閱讀才是閱讀課的真正目的。
二、抓住作品的人物,引導學生深度閱讀
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中的人物,是作家源自靈魂深處的感情人格化的產物,他們支撐著整部小說的故事和主題。這些文學人物形象之所以會穿越時間隧道、穿越不同民族、震撼人們的心靈并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完全在于作者的精心設計。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這些作品時,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關注作者對作品及人物上的整體運思和表現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教版第十冊第七組專題為“作家筆下的人”,《“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是本組第一篇課文《22.人物描寫一組》中的一個片段。本片段重點寫林黛玉初進大觀園,與眾人相見的過程中,與“鳳辣子”王熙鳳見面的經過。作家通過對王熙鳳的外貌、語言、神態等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潑辣張狂、口齒伶俐、善于阿諛奉承、見風使舵、喜歡使權弄勢、炫耀特權和地位的人物形象。課文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王熙鳳的性格特征,可以說,本篇課文是人物描寫的經典。
學生在自讀作品后,大部分學生對王熙鳳只是長得漂亮、穿著華麗、放誕無禮、巧舌如簧等表面的認識。如何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呢?教學前我讓學生對《紅樓夢》中一些人物關系有所了解。課上我首先從外表入手,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反復討論,從外表打扮上感悟到她漂亮華麗背后的俗氣、炫耀和威嚴。接著重點通過語言描寫,設置“王熙鳳夸林黛玉長得標致時讓哪些人聽了都很開心?”“王熙鳳一口氣問林黛玉這么多問題,林黛玉回答得了嗎?不讓回答又為什么要問呢?”等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用朗讀、討論、表演等不同方式進行層層品讀,深深感悟,使學生對她的認識漸漸豐滿起來,原來她那好口才的背后竟是阿諛奉承、見風使舵、使權弄勢、炫耀特權。
這樣深度閱讀的指導,不僅教給了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還讓學生了解人物情感世界,從而透徹了解人物思想性格,便于理清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情節內容。對于作品主題的理解有直接的幫助,對于了解寫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現實意義也會有密切關系。
三、抓住作品的情節,引導學生深度閱讀
情節是作品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作品是以某一行為或動作作為情節的主體。盡管人物動作或行動片段也是在一個矛盾沖突中表現出來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開端、發展到高潮、結局的過程都可以不作總體性顯示。可見,閱讀作品,特別是小說,既要緊緊抓住人物某個動作或某個事件,同時,也要注意情節的曲折跌宕。
學生都很喜歡讀《西游記》這部作品,因為它的情節曲折有趣。在閱讀課上,我就投其所好,以欣賞情節特點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我以大家熟悉的《三打白骨精》為例,先是引導學生品讀白骨精“三變”的詭計多端,孫悟空“三打”的解恨痛快,唐僧“三責”的善惡不分;接著引導學生討論這樣“反復敘事”寫情節的作用:不變中有變、相同中不同,“一波三折”,讓人讀著不感覺重復,卻耐人尋味,回味無窮;最后,讓學生找出這樣“一波三折、反復敘事”的其他故事情節,再次體會它的精彩。在此基礎上,我回歸整部作品,引導學生發現:原來《西游記》里一個一個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多個類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疊加,整本書也是反復敘事。
四、抓住作品的語言,引導學生深度閱讀
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經典作品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展現在學生面前,作為語文老師,在閱讀活動中,也可從作品的語言入手,引導學生認真品析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采用刪、換、比較的方式,推敲文字的恰如其分,欣賞語言的精湛優美,挖掘文本的內在意義,在扎扎實實的閱讀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
《西游記》這部作品情節曲折有趣、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學生很感興趣,也很容易讀懂,但是對于本文極具特色的古白話文的理解和欣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針對這一情況,我的導學課上以語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閱讀。
《西游記》的語言最具特色要數它的描述傳神了。課上,我以第一回的《猴王出世》為例,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這個句子,先讓學生讀明白講了哪三層意思;再認真品讀,發現寫法上的異同點;然后把它改寫成現代白話文,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感受原文的精妙表達。通過這樣的讀一讀、論一論、換一換、品一品,學生感悟到這句話簡潔明了、語句連貫、對仗工整、詼諧生動、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一只頑皮可愛的石猴形象躍然紙上。用現在的修辭來分析,運用了排比、對仗的方法,學生越讀越感受到吳承恩這位語言大師的功力了?!段饔斡洝返恼Z言第二個特點是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如猴哥的語言總是脫離不了猴子的特色,“我進去!我進去!”“大造化!大造化!”“沒水!沒水!”這看似簡單的重復,實際上正是猴子活潑可愛的表現,而且這種語言風格在后面的故事中一直延續下去,貫穿于整部作品中。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帶著剛剛學到的讀一讀、論一論、換一換、品一品的方法去品讀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地方。在這樣的品讀活動中,學生在讀懂課文“寫什么”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么寫”的。在課文內容學習中發現語言的規律,學習表達的方法。讓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品出經典的魅力,真正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就這樣,教師利用閱讀課,巧妙地從各部作品中找到相對應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度閱讀,不斷地深識、深悟、深思,與文本、作者以及自己展開多重對話,從而獲得深度情感體驗、受到深刻人生啟迪的閱讀過程。
參考文獻:
章亞昕.追求有深度的閱讀[J].課外語文,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