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玉芬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我國母語教學的基礎,著重強調了學生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因其本身所帶有的強大親和力和普遍性,在學生之后的人生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小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心靈是很敏感的,所以,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在課堂課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愛心,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也讓語文教學變得越發精彩。
關鍵詞:愛心;小學語文;精彩
語文教學擁有豐富的人文色彩和主觀意識,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針對性地以事喻理,以情感人,慢慢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愛,用愛去感化學生,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項“愛”的事業,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設身處地去體驗學生的思想情感,才能將學生對語文的“愛”催生成為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那么,愛心作為學生情感的載體,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呢?
一、通過“識寫”教育,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愛心
學習語文的基礎在于對文字的“識”和“寫”,教師在教導學生過程中要通過多種嘗試和實踐去總結和歸納,盡力提高學生對文字學習的熱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認識和學習知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字教學中更多融入情景,貼近生活,讓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找到自己的“識字”和“寫字”方法。
比如,我在《柳樹醒了》教學時,學生初讀這篇文章后是這樣教導他們認識生字的:
師:同學們認真看看這些生字,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點。
生:“枝”“梳”“梢”都是木字旁。
師:真棒!你觀察得真仔細,這是一種通過偏旁來歸類識字的方法,能說一下還有別的什么發現嗎?
生:我發現這些木字旁的字都和木頭有關,樹枝是木頭,媽媽的梳子是木頭,樹梢也是木頭。
師:你真的很了不起,可以通過觀察想到這么多,確實,與木頭相關的很多字都是以木為偏旁的,你的回答很精彩!同學們,讓我們為他鼓掌好不好?
之后的課程中,更多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一時……
可以發現,在上面所講的案例中,學生對于識字的興趣有多么濃厚,而教師在課前的精心設計,合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讓學生自己發現和總結學習的方法,點燃其對學習的欲望,使他們喜歡上識字,比之“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更為高效快捷。
中國漢字的文化源遠流長,從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漢字的書寫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美,尤其是毛筆字,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這種特質是其他國家的拉丁字母所不具備的,因此對小學生感受這種美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更要將這種美滲入進去,使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從而樂意寫,愿意寫漢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和方法。
二、充滿“愛”的朗讀,增強學生對愛的理解
語文之美,不僅通過書本中優美的文字來體現,更可以用充滿感情的朗讀來宣泄其中的情感,直觀深入地讓學生感受和體會。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帶著飽滿充沛的感情去朗讀,把學生的閱讀情感帶動起來。朗讀時,教師不僅要注視文章,還要經常環視學生,讓師生之間存在目光交流,既要讀出語言美,更要讀出濃厚的感情,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朗讀、欣賞、體會和想象,將學生的思維向更廣的空間開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閱讀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學古詩《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詩后,指名學生來讀,學生讀得比較平淡,但是我從學生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句詩的喜愛,這時可以適當指導學生朗讀時的語速和斷句,鼓勵他將對詩文的喜愛融入朗讀中,然后再讓學生讀一遍給大家聽。第二遍的效果出乎尋常得好。作文寫作時浸入愛,使文章充滿立體感。
因為作文在應試成績中所占的比重,在家長和學校的種種壓力下,學生為了片面追求成績,寫作出來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也缺乏真情實感。“文為情之口”,文章沒有情感,泛泛而談,就會讓人讀起來如同嚼蠟,毫無滋味可言。情由心生,由于小學生的人生閱歷還比較欠缺,寫作只是空洞的湊字,如何成章?這很值得我們反思,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做了些什么?在方寸課堂,一冊教本之外,還有什么是可以利用的,那就是生活,生活是語文的立體延伸,承載了語文的半壁江山。我們要引導學生更多關注和熱愛生活,不斷去感悟,在寫作時將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表達出來,以情寫事,寓事于情,從而寫出的文章將會更豐滿,使人更有閱讀的欲望。
總之,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愛心,關鍵是要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再輔以教師精心的幫助和引導,將愛心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始終,使學生更多去發現對語文和對生活的“愛”,逐漸養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加輕松多彩,也讓學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少些坎坷,多些坦途。
參考文獻:
[1]齊澤玉.淺談愛心教育[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S1).
[2]嚴翠娟.開渠灌溉幼苗,愛心照亮未來:談愛心教育的方法[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