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潤
摘 要:圓柱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小升初考試難點內容之一。加強圓柱練習課設計的教學研究,對于提高復習質量具有積極意義。認為應當從三個方面開展練習設計:因人制宜,設計分層練習;小組合作,設計探究練習;分類討論,設計開放練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圓柱練習;分層練習
圓柱的認識是六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教學實踐中,由于本節(jié)知識涉及平面圖形和幾何知識,對于那些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學習信心屢屢受挫。為了更好地提升練習質量,教者認為應當開展練習設計研究。以下是教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的幾點建議。
一、因人制宜,設計分層練習
早在春秋時期,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這正是我們所說的因人制宜。班級學生人數眾多,優(yōu)等生、中等生、后進生這三個層次的學生接受能力和數學基礎不同,這也就決定了圓柱練習中教師不能對他們一視同仁。優(yōu)等生需要設計拓展延伸類練習,中等生需要設計拔高類練習,后進生需要設計鞏固類練習,以滿足不同學習需求。
例如:設計這樣三道練習題:
例1: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000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例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216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例3: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200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這三道練習題看似雷同,實則分別屬于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例1比較簡單,學生按照常規(guī)思路,求出正方體棱長即可作答,完全在后進生能力范圍之內。例2只是在正方體體積上稍作變動,但是216不如10×10×10=1000那樣一目了然,學生很難湊出正方體棱長。學生需要用到分解質因數方面的知識才能解答例2,這道題目適合中等生。例3難度進一步加大,學生應當打破求圓柱體積需要求出正方體棱長的定勢思維,轉以假設正方體棱長為x進行解答,這是班級里面少數優(yōu)等生的一種解題技巧。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發(fā)展的差異和不平衡,通過在同一問題情境中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增強練習效果。
二、小組合作,設計探究練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基于這一基本理念,六年級圓柱練習設計應當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空間,從而培養(yǎng)集體意識,讓學生共同進步。
圓柱體積練習當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同桌交流一下,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歸納總結,總體難度不大,只需要對照教材回顧相關公式即可。教師給出十分鐘時間,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不一會兒,就有小組代表舉手發(fā)言。有小組發(fā)現: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柱體積比圓錐體積多2倍;還有小組發(fā)現:等體積等高,圓柱底面積是圓錐底面積的,圓柱高是圓錐的。
當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完成學習時,他們內心深處生出一種成就感,增強對合作學習的認同。這種練習設計充分體現了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人翁意識。教師應當經常開展這樣的練習,長此以往,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有助于在班級形成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
三、分類討論,設計開放練習
題海戰(zhàn)術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于,教師只追求正確答案,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未能有效達成,學生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有時,原題稍微轉換一下條件,學生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練習效果極差。為了打破思維定勢,教師應當設計開放練習,每道題目的答案可以不唯一,學生應當學會分類討論。
例如,甲乙兩人分別利用一根長25.12厘米,寬6.28厘米的紙,用兩種不同方法圍成一個圓柱體(接頭處不重疊),那么關于這兩個圓柱體正確結論有( ):
(1)高相等 (2)側面積相等 (3)表面積相等 (4)體積相等
這種題目不僅考查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且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分類討論的學習習慣,在思維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的同時,計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謂一舉多得。六年級學生即將升入初中,此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在練習設計中滲透思想方法教學。設計開放練習,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讓他們掌握分類討論的方法,從而打破思維定勢,提高教學質量。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積極開展此方面的教學研究。
總之,六年級學生面臨小升初考試壓力,數學作為必考科目之一,尤為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重視。教師應當加強圓柱練習設計研究,總結教學技巧和經驗,將之應用于整個六年級數學練習設計課中。
參考文獻:
[1]韋玉玲.對一節(jié)求圓柱體體積的綜合練習課的反思[J].陜西教育(理論),2006.
[2]諸紅琴.從特殊到一般,逐步提升思維層次:“圓柱體積”練習課教學片斷及反思[J].江蘇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