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華
摘 要:德育是目前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作為小學班主任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德育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
小學是學生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影響。而德育則是小學教學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關鍵。因此,作為小學班主任,必須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學生的德育,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嘗試新的教學手段,讓德育更加適合學生心理發育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注重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學生能否在小學階段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滲透,包括生活中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因此,想要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就必須要從日常中的小事入手,對他們日常行為進行規范,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班主任需要對課堂內的行為進行規范,通過各種課堂紀律的要求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其次,建立學生的輪換值日制度,讓學生能夠通過值日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和自理能力。最后,對學生的行為也要有明確的規范,要求他們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要做到禮貌待人,并以此逐漸培養學生對自己行為的判斷能力,形成自覺意識,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二、樹立學生身邊榜樣,潛移默化開展德育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會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去模仿那些教師表揚過的學生的行為。因此班主任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刻意去表揚某位學生正確的行為,如在生活中幫助他人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對班干部的嚴格要求,培養班干部成為班級中的帶頭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學生樹立榜樣,自然就會在學生之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榜樣的帶動下,很多學生為了也能得到教師的肯定,必然會不自覺地模仿班級中的這些榜樣,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學生品德的提升能夠形成良好的班級風貌,而良好的班級風貌則會促進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德育水平的發展。想要達到兩者之間的這種良性循環不能只依靠某一個或是某幾個學生,而是需要班級中所有學生的共同努力。而充分發揮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自然也就滿足了德育的需求。
三、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提升德育工作效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也融入小學教學中。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也可以利用這些教學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過去的主題班會中,教師基本上都是依靠說教的方式進行學生的德育。這種教學模式根本無法提升學生的興趣,教育的效果甚微。而在主題班會中融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為學生生動形象地展示德育內容,自然就能夠提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共鳴,從而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態度。除了圖片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確定德育工作的主題之后,利用影視資料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例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現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可以讓他們觀看革命題材的電影,例如《地道戰》《雞毛信》等。為了讓學生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可以讓他們觀看一些環境破壞類的紀錄片,切身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然也就能達到讓他們主動去保護環境的目的。
四、加強校內外的聯系,在生活中滲透德育
除了校內的德育之外,校外的德育也十分重要。只有兩方面的結合才能真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學工作中,也要重視校外資源的利用,讓學生即使不在校內也能得到德育方面的提升。首先,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校內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以此推進校外的德育。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探討生活中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學生自然會形成正確的認識,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在校外時,也就不會去做這些不正確的事情。其次,班主任還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配合。學生的教育工作是在學校和家長相互配合下完成的,德育也是如此。因此,班主任必須要與家長形成一致的教學觀念,讓家長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德育中來,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完成學生的德育工作。
總之,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作為小學班主任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德育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麗琴.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的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0).
[2]崔文文,張慧.小學低年級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J].學周刊,2012(35).
[3]胡延存.觸動孩子的心靈:試談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