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高校網絡輿情引發的問題與高校管理密切相關,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管理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然而,該問題的研究也存在較突出的問題。將2007-2016十年間有關高校網絡輿情的文章為研究對象,對文章數量、質量、研究內容等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結果發現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5個問題:(1)輕視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2)忽略心理機制在網絡輿情形成與引導中的作用;(3)忽視大學生在網絡輿情中的參與主體作用;(4)缺乏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實證研究;(5)與高校管理工作之間存在較顯著的脫節。作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校 網絡輿情 成果 問題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04-02
網絡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因網絡輿情引發的社會熱點事件逐漸引起高校管理層和政府主管部門的關注,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已不止服務于校園管理,而是逐漸成為推動高校及政府職能部門及早發現和解決高校工作存在問題的強大推力,同時也成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如何探索、應對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運用虛擬社會管理智慧,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學生成才成長的同時保證校園穩定發展,成為我們重要的研究課題。本研究將嘗試通過對國內近十年來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以便使本領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高校網絡輿情問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高校網絡輿情問題研究數量及其分布
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高校網絡輿情問題的研究狀況,作者以“高校+網絡輿論”“高校+網絡輿情”“大學生+網絡輿論”“大學生+網絡輿情”為關鍵詞,搜索源為CNKI數據庫2007-2016十年間正式發表的期刊論文。統計結果如下:
1.高校網絡輿情研究論文年代分布
從研究成果的時間變化序列來看,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2007年才剛起步,之后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文章開始出現并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2011年之后研究成果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這和網絡媒體及其各類應用興起,特別是自媒體應用的飛速發展是分不開的。到2013年為止,網絡輿情日益受到社會關注,研究整體仍舊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2016年數據開始回落,這可能與數據更新的滯后有關系。
2.重點期刊年代分布
從論文發表數量上看,高校網絡輿情已經漸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從質量上看,尚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CSSCI數據庫中共有56篇高校網絡輿情相關主題研究論文,論文重點率39%,從2009年開始呈現逐漸上升趨勢,但2014年之后的2015和2016年沒有文章進入CSSCI,這一現象可能受到數據庫更新滯后的影響,但也表示研究的質量有待提升。
3.重點期刊研究領域分布
重點期刊論文涉及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領域主要有8個學科,其中,情報學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共有19篇文章,占比339%;其次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共12篇,占比214%。此外,管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也相對較多。在重點文章中,未見到心理學視角的高校網絡輿情研究,雖然大家都認同心理因素是網絡輿情形成與引導的重要因素,但是對于網絡輿情形成、演變、引導的心理機制研究偏少。
(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主要內容
1.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
王健認為高校網絡輿情是特指與高校有關工作相聯系的網絡評論或觀點;王學儉等認為高校校園網絡輿情是指通過高校師生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多數公眾對現實社會各種現象的、并能對其進程產生影響的、公開的一致的、具有權威性和傾向性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
2.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特點
李偉東等認為,高校網絡輿情具有政治敏感度高、政治需求直接但缺乏穩定性、文化多元性突出、文化需求多樣、自我中心和功利傾向明顯、成功需求強烈但抗挫能力差等特點;許益鋒認為大學生年齡、心理、思維特征以及他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使他們在網絡輿情表達上呈現出直接性、 突發性、偏差性等特點。
3.網絡輿情監測
從監測、預警環節構建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制訂周密預案,加強網絡立法,保持信息暢通,及時研判網絡輿情,掌握輿情引導主動權。網絡輿情發現與分析技術分為基于統計規則的模式識別和基于意見挖掘的主題監測與分析兩大類。
4.網絡輿情意見挖掘
網絡輿情意見挖掘研究多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匯總并提供參考性較強的挖掘報告,常被運用于信息監控、民意調查領域,成果集中在文本傾向分析方面。
5.網絡輿情對高校管理的影響
高校網絡輿情對群體性突發事件、思想宣傳工作、文化建設、高校民主管理等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積極正向的網絡輿情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社會的發展變化和學生的思想狀態,增強學校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變化有著積極導向作用;但由于網絡輿情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情緒煽動強、控制難度大,信息辨認難等因素,如果控制不當,就會造成網絡群體事件,給高校的管理造成很大的沖擊。
6.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及建立和保持網絡輿論影響力的方式和方法
網絡輿論的引導要以有利于多數社會公眾利益為目標,網絡輿論問題的解決不在于強制性的控制,而是要建立快速發現和應對輿情的機制,增強網上評論力度以營造網上正面輿論強勢。
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輕視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高校網絡輿情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積極正向的網絡輿情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社會的發展變化和學生的思想狀態,增強學校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變化有著積極導向作用。縱觀前人研究,從網絡輿情消極作用方面進行研究的較多,更多的是問題導向。
網絡輿情提高了大家對高校的認識度,建設好高校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使網絡成為別人了解學校的窗口;通過網絡輿情了解學生對學校的意見與建議,同時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增強主人翁的意識;利用議題設置,影響大學生形成對學校的理想化的認識圖式,進而增強教育效果。
(2)忽略社會心理因素在網絡輿情形成與引導中的作用。網絡輿情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學、情報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但目前心理學視角下的網絡輿情研究相對缺席。心理學研究表明,網絡言論的道德失范不僅僅是因為人們道德的低下[1],社會心理的變化與沖突是輿論產生的根源[2],群體心理使人們在網絡的特殊環境下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偏差,例如認知偏差、道德綁架、群體極化、集體無意識、群體互動等[3],這也成為網絡輿情產生問題的根源所在。要想有效地引導網絡輿情,決不能忽視心理因素,從心理層面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有效預測網絡輿情的發生、輿情引導的效果。
(3)忽視大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大多數管理職能部門都是以管理者身份引導或管理網絡輿論,出現網絡輿情常采用堵、刪等形式,卻忽視了大學生的網絡輿論參與主體作用。高校應廣泛主動吸納思想政治覺悟高、文字表達能力強、熱心學校公務事務的學生加入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來[4],充分發揮互聯網開放、交互等優勢,引導大學生自主參與學校管理,主動進行輿論引導,利用學生對自己學校的關心、對自己切身利益的關注,讓大學生成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體。
(4)缺乏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實證研究。現有的研究多是描述性分析,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缺乏對網絡主體的實證研究,就無法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進行科學歸納,網絡主體表現抽象分析的科學性就很難經得住推敲。缺乏對網絡輿情事件進行深入的跟蹤研究,就難以探究其發生發展和演變機理,提出的對策和建議也大多停留在空談層面上,難以對實踐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缺乏對引導措施的實證檢驗,就很難對已有的理論進行驗證,無法在此基礎上提出系統性科學性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的實證研究有利于驗證輿情引導方式的可行性,從而在實踐中提出更為有效的網絡輿情管理方式。今后要進一步對高校網絡輿情的主客體進行調查研究,對標志性的網絡輿情實踐進行深入的縱向分析,從而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5)現有研究與高校管理存在較顯著脫節。高校網絡輿情生成原因、演變規律、輿情監測和預警、輿情引導四部分之間存在相對斷裂狀態。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并不全都歸因于網絡,有著現實的社會文化因素和高校管理方面的問題。當學生在高校生活中的訴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轉而求助于網絡,希望引起關注,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網絡輿情事件。因此,我們要做的,并不僅僅是對網絡危機事件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不是阻止大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輿情信息,而是應該對社會文化與高校管理進行反思,只有高校中的問題在現實中能夠得到較為圓滿的解決時,學生們才不會熱衷求助于網絡,才能真正實現網絡輿情信息的凈化。
參考文獻:
[1]畢宏音.網絡輿情形成與變動中的群體影響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270-274.
[2](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85.
[3]曹茹,王秋菊.心理學視野中的網絡輿論引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8.
[4]王學儉,劉強.當前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邏輯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0(10):17-1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