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
摘要:高職理論知識的路徑選擇一直是困擾理論知識教學者的一個現實問題。筆者探討了從理論到理論的路徑,從理論到實踐的路徑,從實踐到實踐的路徑等不同的路徑,發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路徑是最適合高職理論知識教學的路徑。選擇合適的路徑,對高職院校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合格人才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育;理論知識;教學;路徑;選擇
路徑是人們為達到目的地所要行走的線路和途徑,理論知識教學路徑,即人們為實現學習目標而選擇和遵循的途徑和方法。理論知識教學的方式,按照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和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路徑,各種路徑所能到達和實現的教學目標與效果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實現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中甄選出應然的路徑。
一、從理論到理論的路徑
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學遵循的是從理論到理論的路徑,基本上是“空對空”的模式,表現在教學方式上是“滿堂灌”式的教學。教學內容則是概念、名詞等的詮釋課,是教師脫離實際生活的空洞的布道,是目中無人的講經。這種弊端在于:一是無視學生的特點。高職生是長于形象思維的學習群體,空洞抽象的講述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吊起他們學習的“胃口”。二是無視學生的需要。這種教學并不是根據學生實踐學習的需要以尋求的理論與實踐的對接。教師往往是抱著完成教學任務的態度,按照知識體系和邏輯系統講,學生看不到學習內容與實踐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他們只是在盲目地聽,所以感受不到職業教育的特色。傳統教學的那一套方法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學生似懂非懂,其教學效果必然是“教師臺上忙著灌,學生臺下懶得咽”。教學活動走上了與學習對象認知特點“背反逆動,招怨取厭”的誤區,這是一種低效、失敗的理論知識教學途徑。
二、從理論到實踐的路徑
這種路徑或者說模式,較之從理論到理論的路徑是一種進步。它是“空對地”的,追求理論的“落地”。其教學表現是,教師力圖更多地將實際例證、真實案例引入課堂,接上“地氣”,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領悟,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目標。這種方式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這種路徑依然是一種印證模式的教學,不過是在理論知識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多舉一些事例而已,并沒有什么實質的變化。理論主宰實例,實例印證理論,但本質上還是學科化的教學模式。這樣的實踐只是口頭上的實踐、宣講化的實踐、間接性的實踐,與職業教育的基于行動的直接實踐并不是一回事。正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是紙上(或嘴上)得來的“終覺淺”的實踐,而非職業教育“絕知此事”所要求的那種親力親為的“躬行”實踐。因而,這種路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理論知識教學的應然路徑。
三、從實踐到實踐的路徑
從實踐到實踐的“地對地”的模式,也是一種組合路徑。表面看起來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完全符合職業教育的路徑,其實則是取消理論的、幼稚的模式,也是取消職業教育使之淪為“職業培訓”的做法。人們常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理論尤其是不恰當的生硬灌輸的理論,不僅是灰色的,而且是黑色的,甚至是令學生深惡痛絕的。但這并不等于說理論本身不好、不重要,或學生不需要學習理論。社會要求高職學生應掌握的是高端技能,培養的是“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沒有理論支撐是不可想象的,是會限制改制學生未來真正的發展的。所以,取消理論的學習路徑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不能將由于理論傳授方式和路徑上的錯位、迷誤而導致的不良后果歸咎于理論本身,理論本身是沒有錯的,是應該學習的。換言之,如果我們能找到理論知識教學的正確路徑和方法,使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甚至融合起來,理論也可以是常青的,也能為高職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四、從實踐到理論的路徑
從實踐到理論,“地對空”的模式。這里的“實踐”內涵雖然包括舉例實證之義,但更多的還是基于行動的“做”的實踐,就是說,它不是單靠實際引入的一種教學模式或路徑,而是靠“先做”的直接實踐、具體嘗試,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來引導人們進入理論學習的途徑。這一教學路徑的優勢在于:一是由實踐而學習理論,切入點比較好。職業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通常有理論和實踐兩種不同的切入模式。理論切入即從理論到理論,是一種“面”上的盲目的切入,學生不知所學何用,也就難以倒逼其學。實踐上切入,比如,先設計某種職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或仿真的職業崗位上先“做”,獲得具體的體驗、感悟,或直面許多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這樣切入點雖小卻具體明確,學生可以直接明了地體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問題制導,要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實效性。做的過程中產生的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或解決后不知“所以然”的問題,有利于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促使他們通過有針對性的、自覺的理論學習,明了其背后的原理和奧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可以說,從實踐到理論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路徑是符合職業教育特點和規律的一種應然路徑。
五、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路徑
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可謂“空地整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理論和實踐是并行不悖、合二為一的,也就是一些職業院校所踐行的“學做合一”“亦工亦學”模式。課堂就設在車間,學生學完理論就可當即實踐,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再回到理論學習中來探求解決。這種教學過程不再單純是教師的“一言堂”,還包括學生自然、自覺地參與的學習討論,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沒有人置身事外,每一個人都融入團隊學習,學生在一起交流心得、各抒己見,而這種交流絕非淺表的、形式的互動,而是經由“學做合一”后,有實質內容和真實感受的討論,自然又能使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受益匪淺。可以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知識與經驗、啟迪與建構融為一體,是一種能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理想的職業教育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
六、結束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網上云課堂、網絡課程、云班課、數字課堂等在線課程正迎面撲來。每種課堂教學模式,都有其顯著的特點,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教師教的都是有形的、顯性的知識與技能,而對于無形的、隱性的精神、素質等方面,必須跨界融合,且要重點養成。跨界與融合,是未來的新常態。
職教課堂的教學設計,需要學校管理者以學校為平臺,深度研究,依托互聯網思維,實行“互聯網+”行動,對本校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等統籌規劃、全面梳理,提出創新性教育教學模式,并廣泛應用。課程的千差萬別,課堂的瞬息巨變,就不可能用一個模式來呈現。打造風格迥異的課堂,是時代的要求。高職學校要突出專業特色,彰顯課堂活力,抓住人才培養的本質,活用現代技術手段,緊跟時代步伐,創造品牌課程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