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馨妍
摘要:民商法是我國對于民事商業行為所制定的一種法律法規,是非常接近民生的一部法律。以前,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和應用價值,但是伴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其中的問題也越發明顯。對此,為了更好地推動民商法合理改進,本文詳細分析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民商法 連帶責任 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45-02
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的實施目的在于實現補償措施與救濟措施,從而提高民商法律關系當中當事人位置的法律責任,從而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正當利益。但是,因為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實際應用現象,導致連帶責任的最終實施目的受到嚴重阻礙。對此,想要最大限度保護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應用價值,就需要針對連帶責任所呈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與對策,從而保障民商法的應用價值。
一、民商法中的連帶責任
連帶責任的概念來源于古代羅馬時代,之后在普通法、大陸法等中獲得了補充。在我國的民法通則當中,對于連帶責任的相關規定并沒有明確的描述,一般情況下,可以從概念當中將連帶責任理解為當事人有兩者或更多主體的情況下,權利人的權利遭受某種損失的情況下,責任人承擔共同連帶的責任。簡單而言就是合伙人當中的某一位遭受訴訟時,其他合伙人也必須參與到訴訟當中。[1]除此之外,假設合伙人當中的某一位死亡,其他的生存合伙人需要共同承擔其債務的償還責任。由此可見,在責任人為多人的情況下,單個的責任人不僅需要承擔自身的責任,還需要承擔一些隱性的責任,但是假設其中任何一個責任人承擔了該責任,則其他責任人也清楚該責任。對此,連帶責任制度不僅是對于責任人的權益保護,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民商法連帶責任所存在的問題
(一)對于債權人的責任劃分模糊
在實際的經濟活動當中,雖然每一個債務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連帶責任,但是每一個債務人因為在實際的糾紛當中均可能存在過失的問題,所以對于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2]例如,A將自己的汽車借給同事B外出游玩,在私家車借出之后,因為B酒后駕車導致行人C遭受重傷,C對小轎車駕駛人B提起訴訟,但是按照民航法當中的連帶責任規定,法院需要同時將車主A列為被告,同事因為B無償還醫療費用的能力,所以車主A需要償還B所無力償還的經濟費用。在這樣的情況下,A所犯的錯誤主要是將車輛外借,但是卻需要承擔與B同樣的嚴重性責任。對于這種連帶責任案例而言,很明顯可以看出民商法中連帶責任對于A的權利影響。另外,在這類案件當中,假設A知道B會酒后駕車,那么承擔的責任就會更大,假設A不知道B會酒后駕車,那么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便會少一些。但是,在實際的案件辦理過程中,這一前提的調查難度相當大,對于承擔的過失比例無法準確地作出,很容易出現界限模糊的問題。
(二)在訴訟時效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當前我國的法律法規當中,對于普通的案件有兩年的訴訟時限要求,也就是說在訴訟成立時開始計時,并在主債務達到履行期的過程中,期限是兩年時間。[3]但是,在《擔保法》當中,對于債務訴訟時效的規定時間卻是主債務的履行時間為6個月,同時對于連帶責任的訴訟時效也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在實際的案件辦理過程中會出現盲目性的問題。
(三)民商法和實體法的關聯密切
民商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理應和其他的法律法規實現相互彌補的作用,共同規范我國的法律環境。[4]但是,在民商法的實際應用中,因為法律法規的變化會導致相應的連帶責任在實體法當中的應用出現變化,最終就會促使連帶責任偶爾會在民商法、實體法中存在不同的規定,無法確保連帶責任的應用效果。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普遍都是根據實體法的規定對連帶責任進行評判,這種評判方式與民商法的存在有著明顯的沖突性。
三、民商法連帶責任的改進對策
(一)不斷優化和完善連帶責任制度
對于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而言,雖然其滲透到了許多的方面,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規定不是非常完善,需要在制度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進,對連帶責任的各項規定,需要在實際的使用之后,對于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例如應對上述案例當中界限模糊的措施,保障判定結果的合理、合法特性。[5]對此,國家應當加快在程序、制度等方面的連帶責任認定規定,同時根據其在實際案例當中的應用效果進行針對性的優化與完善。
(二)合法保護當事人權利
在連帶責任的判定當中,需要按照實際的狀況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債務人的判定過程中,應當最大限度對每一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不僅是需要確保債務人本身的合法權益,同時還需要保障肩負連帶責任的每一個債務人之間的合法權益。[6]例如,在多個股東的經濟賠償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對于所有股東都需要賠償的比例問題而言,不應當是根據平均分配的原則進行,而是應當考慮每一個股東的具體持股數量。除此之外,在開展連帶責任的認定同時,絕對不能死板地根據條款內容進行判定,以最大化地確保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合理性,在考慮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同時,還需要考慮負連帶責任的債務人是否存在債務區分的問題,從而對他們給予最大化的法律保護。
(三)在民商法當中連帶責任的判定應當參考實體法
對于民商法和實體法之間存在的差異,應當是在開展連帶責任認定當中予以考慮,只有在民商法和實體法之間同時加入責任認定,才可以借助實體法實現保護連帶責任的結果認定,同時保障結果認定的合理性與法律規范性。只有在實際的案件審理當中,強化實體法和民商法的關聯性,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連帶責任的判斷結果,從而促使結果的獲得更合理。
(四)平衡民商法主體的關系
民商法當中的主體關系平衡最重要的是根據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水平程度來衡量,促使民商訴訟案件的工作實現高效性特點。如果出現新的債權關系或新的連帶責任人,則應當協調兩者之間的主體關系,并且保障相關的義務、權利可以合理地履行。只有在案件辦理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重新明確民商法的具體主體,才可以促使民商行為、主體之間相互適應。在對民商法規定行為中的范圍進行明確時,在案件判斷時,還需要定義民商行為的主體方權利,預防因為債券債務主體不明確而導致混亂判斷結果混亂的問題出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連帶責任在我國的民商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與作用。雖然目前在連帶責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應用問題,但是在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以及制度的不斷完善下,基于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基礎上,對連帶責任相關規定進行改進,促使我國的民商法更加完善和全面,保障權利人的合理權利,從而維持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韓長印.責任保險中的連帶責任承擔問題——以機動車商業三責險條款為分析樣本[J].中國法學,2015,22(2):266-281.
[2]高國鈞.經濟法連帶責任研究——以第三方認證機構“不實認證”規制為中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27(3):43-49.
[3]胡琴芳,張廣玲,江詩松,等.基于連帶責任的供應商集群內機會主義行為治理研究——一種網絡治理模式[J].南開管理評論,2016,19(1):97-107.
[4]張平華.論連帶責任的追償權——以侵權連帶責任為中心的考察[J].法學論壇,2015,14(5):58-69.
[5]馬新彥,姜昕.網絡服務提供者共同侵權連帶責任之反思——兼論未來民法典的理性定位[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3(1):71-81.
[6]鄭志峰.勞務派遣中雇主替代責任之檢討——兼評“不真正補充責任”[J].法學,2015,23(9):36-47.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