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明確家校合作的內涵、特征,闡述中職學校進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并論述具體的合作途徑及應注意的問題,為進一步深化中職學校家校合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職學校 家校合作 內涵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060-03
家庭教育是中職教育育人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學資源,家校合作是世界各國教育研究和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作為培養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的一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中職學校,如何獲得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充分發揮家校合作的力量,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值得每所學校深入探討。
一、家校合作的內涵及特征
(一)家校合作的內涵
關于家校合作的內涵,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家校合作的內涵,其中馬忠虎教授提出家校合作的定義,獲得了較多學者的認同。他認為家校合作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力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美國艾普斯坦(Epstein)將家校合作的含義擴展為“學校、家庭、社區合作”,強調學校、家庭和社區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負有共同的責任。經過學者的共同努力,從不同方面對家校合作內涵進行拓展,達成了共識:一是家校合作的共同服務對象是學生,最終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形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三是家校合作離不開社會的整體環境,它是家校合作的第三方要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家校合作的特征
一是目的的統一性。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目標,學生是促使兩者深度合作的紐帶,沒有學生這個對象,就不存在家校合作這種形式,也不會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二是雙方的平等性。家庭和學校都是促使學生成才的主體,雙方應有平等的地位。學生在家中,以家庭教育為主,父母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校,以學校教育為主,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培養他們的技能,陶冶他們的情操。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同等重要,不分主次、先后,只有在家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情況下,才能有效促使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三是活動的交互性。家校合作的本質是雙方的互動,學校與家庭的合作不是家庭或家庭對學校的單向、線性的影響,而是學校與家庭之間雙向、交互的影響。四是溝通的理解性。家庭和學校在雙方的交互過程中,有理念、措施、內容等方面的偏差,需要雙方相互理解和支持,各自明確自己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職責和義務,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共同進步。
二、中職學校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優勢互補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各有各的優勢,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1)學校教育有計劃、有目的、系統性強,學生在學校中既可以學習文化知識、專業知識還可以養成高尚的情操。學校教育有專門的教師,教育方法靈活多樣。然而學校是一個集體場所,教學是屬于集體活動,很難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學校現有的考核、評價體系也不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教師與學生缺乏生活紐帶,難以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生活需要。(2)家庭教育過程中,一是父母比較了解學生的個性,教育更容易做到針對性;二是父母與孩子關系親密,子女與父母之間建立了信任感,父母更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三是父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教育可以隨時隨地,可以有效地將教育內容融入生活中。但家庭教育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教育的計劃性、系統性較差,隨意性居多。部分父母由于缺乏專業指導,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同的父母所教育的內容各不相同,很難形成一個統一標準。故家校合作,有利于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形成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學生成長。
(二)有利于促進中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中職學生處在 15-18 歲階段,身心還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穩定,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缺乏監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走偏”。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中職學生依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經過中考的篩選將他們分流到中職學校,部分學生產生了自卑、不自信,自暴自棄的心理,還有部分學生養成了上網成癮、玩手機成癮等不良行為習慣。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利于中職學校的管理,更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港灣,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不良行為的出現是家庭教育失效的一種表現。憑借學校的管理與教育,難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位,需要借助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行為,端正態度,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性
家庭教育的實效性與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教育內容、方式方法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受現有條件的約束,部分中職學生的父母有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意識不強;有的忙于事業,無暇關注中職學生的成長;有的教育方法不正確,導致學生與父母之間存在隔閡,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不利于學生的成長。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學校可以讓經驗豐富的教師協助父母做好中職生的家庭教育,為家長提供必要的培訓,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與此同時,讓教師全程參與家庭教育,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針對學生的個性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過學校的參與,真正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同時也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性。
三、中職學校家校合作的途徑
(一)轉變學校和家長的觀念,增強家校合作意識
一方面,學校要轉變對家庭合作的認識和態度。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是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對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認識,是決定家校合作成敗的關鍵要素。管理者是中職學校政策制定者,是家校合作的有力推動者。他們如果沒有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采取消極的態度,則家校合作就不可能收到實效。因此,中職學校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促進學校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要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采取有力措施推進家校合作。在做好家校合作的同時,要做好家校合作的宣傳,通過召開專題會議、表彰會議等方式,提高教職員工家校合作意識,使他們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并以積極姿態,主動尋求家庭和社會的合作;要不斷轉變教師對家校合作的看法,讓教師意識到家校合作是為了更有效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教師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教師是中職學校家校合作具體活動的推行者、指導者,要多關注學生及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需求,采用各種力量,獲取家長的支持,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培養過程中。
另一方面,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事務。利用各種途徑,與家長進行深度交流與溝通,讓他們摒棄“教育責任的絕對分工”觀念。教育不但是學校的責任,父母也是責任的主體,父母不光要負責學生的衣、食、住、行,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要與學校一同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要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家校活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家校活動貢獻力量。
(二)加強家校組織機構建設,推動家校共育制度
一是組建家長委員會。由中職學校牽頭,組建學校、年級、班級三個層面的家長委員會,委員在家長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由學校均衡各種職業背景、家長的教育能力及有無時間參與而最后確定。班級家長委員會 5-6 人,年級家長委員會 8 人左右,校級家長委員會約為 15-20 人左右,為家校合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智力保障。二是明確組織機構的職責,為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明確方向。家長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與家長溝通,將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反饋給學校,同時號召家長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并給予一定的協助;參與學校教學、教育的管理,結合學生的課外表現,向學校反饋意見,為學校教學目標、內容的調整提供參考;積極參與學校發展等重大決策,如及時了解學校在學生人才培養方面的重大決策,掌握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協助學校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促進學校穩步發展。三是制定家校共育制度。根據家長委員會的職責,制定家長委員會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對家長委員會實施有效管理,約束成員的行為,有效激發更多的家長參與到家校合作的隊伍中來,為推動中職學校家校合作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三)拓展家校交流渠道,創新家校合作模式
一是搭建家校有效溝通的平臺。信息化社會,中職學校要實現教育信息化、家校交流與合作信息化,通過技術手段搭建家校互動平臺,實現家校的有效溝通。搭建的平臺要具備四個方面的功能:1.學生學習、生活實況傳輸。通過平臺可以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態實況傳輸給父母,讓父母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2.實現家長網上學習,提升家教水平。在平臺中對家長進行教育、家庭生活知識和方法等方面內容的宣傳與教育,讓家長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生理、心理所發生的變化,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技巧,提高溝通有效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同時,平臺中設有討論專區,針對家長感興趣、難以解決的問題,學校定期進行整理、分析,并請專家進行解答,爭取獲得更多家長的信任與支持。3.實現教師遠程家訪。中職學校很少進行家訪,導致學校與家庭之前的溝通不夠,缺少互動。利用這個平臺,班主任可以對優秀學生、心理困擾學生、貧困學生的家庭進行訪問,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現狀,以提供更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難題。4.構建班級博客。平臺中可以給予每個班級一個空間,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的相關文件、照片、文字、視頻上傳到班級空間,學生及其家長可登錄進行閱讀,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高父母對子女的關注度。
二是開通家校合作熱線。中職學校通過熱線,回答家長提出的有關學校課程、專業設置、特殊事件、學生活動等方面的問題,并向家長提出建議、要求或希望,力求獲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
三是家校互訪。中職學校每年度安排班主任對部分學生進行家訪。同時邀請部分家長進校參觀,與教師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
四是家校互動。中職學校利用每年度“職業教育活動周”,邀請企業、家長參與活動,增加學生及其家長對企業的了解,搭建企業與未來員工交流互動的平臺,同時讓更多的家長了解學校,獲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不定期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講座,邀請家庭教育專家為家長授課,提升家長的素質。
四、中職學校家校合作應注意的問題
(一)明確學校、家庭在合作過程中的職責與權利
學校與家庭是促使學生成長的主體,雙方在教育層面上并沒有先后、主次之分,但是在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內容、教育目標及在教育過程中所需履行的職責不同。因此,家庭和學校在合作過程中要有明確的合作制度,明確雙方職責、權利,避免雙方出現互相干預,甚至侵權現象。同時,學校要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的相關制度,保證家校合作順利開展。
(二)拓展家校合作內容的深度
家庭和學校進行合作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合作內容要避免單純從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角度出發,要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要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納入家校合作教育的內容,同時還應增加學生心理發展、學業成績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評價等內容,多從學生、學校發展的角度進行探索,真正通過學校促進學生成才,促進中職學校發展。
(三)家校合作過程中要關注家長素質的提升
學生家長是家庭方的主代表,他們是否具備相應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是影響家校合作效果的主要因素。中職學校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要善于培養學生家長的合作能力,要積極吸納部分優秀的學生家長,發揮榜樣力量;同時幫助那些缺乏合作能力,但又有合作意愿的家長提升能力,最終形成一支推進家校合作的隊伍,為家校合作提供人力保障。
總而言之,家校合作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一種新模式,其通過營造家校合作氛圍,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機制,促進學校和家庭共同培育學生,提高了學生素質,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楊善華.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汪增榮.高校家校合作的德育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4]丁伯正.試論家校合作[J].常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3)
[5]岳 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3)
[6]梁 霞.家校合作——少年社會化的有效途徑[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謝志平(1984— ),男,浙江交通技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