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娜
摘要:律動,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當幼兒經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律動訓練后,會逐步熟悉音樂,理解音樂,在此基礎上音樂藝術的訓練將成為幼兒心靈深處的一種精神需要,幼兒也將在這美好的感受中增強音樂藝術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律動 審美 藝術活動
組織律動活動在幼兒藝術教學中具有突出的地位,音樂作為藝術的主要分支,律動活動也是全面發展幼兒音樂才能的有力手段,本文嘗試對律動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具體分析探討。
一、律動活動是培養幼兒音樂審美的重要方法
幼兒的審美心理結構主要包括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透徹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內容。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進行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活動的必要條件,是培養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和活躍的創造力的基礎,是積累豐富的內在情感的重要手段。
(一)從欣賞、引導入手,培養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
1.創設環境,熏陶感染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作為幼兒園管理的硬件條件。老師們在教學活動中,要自主地創新幼兒們喜歡、感興趣的外部環境,還要在此基礎上抓住幼兒們心理上好奇和好玩的天性,將音樂教學帶入到幼兒們的日常教學中。老師還要注意多提供讓幼兒感興趣的材料,這樣便于幼兒識記,促進幼兒記憶力的發展。事實證明:如果識記的任務與有興趣的活動及活動的動機相聯系時,識記的積極性和識記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創設一個富有美感的環境,可以激發幼兒對美的事物的興趣,使他們的審美感知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我的做法是一日活動中滲透律動音樂,誘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例如:早晨當孩子們陸續吃完早餐時,我播放輕音樂,讓他們邊走邊做一段輕快的律動進入活動室,當幼兒聽到《簌口歌》這首歌時,就會興奮地邊唱邊手裝作拿牙杯的樣子邊表演,幼兒對歌曲產生了興趣。他們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主動的配合著老師的教學,并且喜歡歌曲帶來的興奮情緒。因此,我們就巧妙地利用孩子們上課以外的時間,比如幼兒們早操前、分餐中、午睡后,老師們就彈奏他們喜歡的些音樂,讓幼兒表演些優美的律動。在潛移默化中,幼兒們就漸漸地熟悉音樂了,后來,幼兒們會在各種場合里,只要聽到音樂、歌曲,他們都會手舞足蹈,自得其樂。
2.加強作品選擇,精心設計制作
在對幼兒們的音樂教育活動中,選擇好的教材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這是拓寬幼兒們審美視野的最基本的工作。歌德曾經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成的。”因此,首先提供給幼兒的應該是一些最優秀的音樂材料。其次,要精心設計具有美感的律動動作。有組織有系統地組織律動教學,有助于幼兒們的感知經驗系統化,從而培養他們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從情感入手,提高審美理解力
1.幼兒對藝術的酷愛都是從情感出發的。他們對藝術活動表現出的興趣都是淺層次的,往往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歡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轉移、波動。所以根據幼兒的生活積累、記憶儲存、想象都不盡相同,在選擇樂(歌)曲時,應考慮到是易于幼兒理解的,且具有鮮明節奏特點的音樂。或表現寧靜、安詳的搖籃曲;或表現雄赳赳、氣昂昂的進行曲;或歡快、活潑的舞曲等,以啟發幼兒相應的情緒、聯想和創造。如:我們會用些歡快的音樂,放給小朋友聽,然后請小朋友表演。很快,小朋友們就會根據自己的豐富的審美想象力,表現出他們理解的小動物的姿態,蹦蹦跳跳的出來,比如表現小青蛙、小兔子等。如果我們彈奏的是很優美的音樂時,小朋友又會揮動手臂,輕輕地上下飛舞,展示出歡樂的神態。
2.孩子們也會隨著音樂而打開記憶的窗戶,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傾聽、感受、體驗音樂的同時,促進幼兒豐富聯想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從而培養陶冶了幼兒的美感和個性。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選擇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充分挖掘其審美因素,然后根據幼兒的審美興趣和審美水平,設計出律動動作,激發幼兒情感,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理解力。
二、律動活動是培養幼兒音樂感知力的有效途徑
在幼兒熟悉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們應該逐步的引導幼兒們從點頭、拍手、踏腳等最基本的動作開始,做一些他們喜歡的、簡單的即興表演。這樣,老師們就可以在幫助他們掌握音樂最初的節奏、韻律的同時,還能啟蒙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力,從而讓他們自覺地投入到音樂的意境中。
律動教學的特點,就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主動把音樂的節奏和表現的動作緊密切地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從而展現出良好的視覺效果。音樂要展示的是情感的需求,是通過它優美的聽覺效果來達到意圖。所以,雖然音樂和律動同屬于情感的表現語言,但律動是要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要完全表現不同的民族音樂、民族習俗和民間的舞蹈風格而配合音樂效果來設計的。并且通過老師在律動活動中不斷地創新,讓小朋友們在愉快的律動活動中,融入自己的豐富想向,自由地用身體動作反映音樂節奏的強弱、快慢,盡情地表達著自己的情緒體驗,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的表現力。
三、律動活動是培養幼兒音樂表現力的必要手段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創造能力,相當于他的知識量與發散思維能力的乘積。也就是說:不依常規,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們,掌握豐富的知識,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將平時積累的生活常識、音樂知識和對未來的想象、結合起來,發揮出更大的思維空間,再現音樂美妙的境界。
律動節奏,就是要讓音樂回溯它的本原,也就是回到體態律動學。從過去了的一個世紀來看,從非洲的手拍響鼓,到今天的現代舞、健身操和廣場舞,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人類自己的本能,那就是以全身心地去感受音樂,在這種自然律動中,人們隨著音樂的旋律而自由、個性的發揮著自己的想向,從而展現出熱愛生活的音樂體驗。
幼兒在幼兒園度過的這個時期,是幼兒期很重要的階段,他們對生活中的各種了解,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因此,幼兒園里的音樂活動教育對他們來說,特別能豐富他們的宏觀智力。所以,在幼兒園里開展律動活動后,幼兒們很快就展示出了他們活潑可愛的精神世界。
綜上所述,律動作為一種藝術教學法,打破了傳統坐著不動的教學模式,讓幼兒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對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動作協調性,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律動在幼兒藝術音樂藝術教育實踐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改善幼兒心理品質,促進幼兒智能發展,增強幼兒身體健康,豐富幼兒審美情感的種有效手段。